浙江桐庐县横村镇:靶向发力破解集体“三资”监管难题
时间:2025-05-26 15:21:41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张洁萍 字号:【

  近年来,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聚焦合同规范整治、工程项目阳光监管、强村公司培育赋能等核心领域,探索出一条“清存量、控增量、提质量”的“三资”管理新路径,为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

  一、加强合同乱象清理,守护集体钱袋子

  针对部分村级合同存在的“期限过长、价格过低、程序缺失”三大问题,横村镇按照“主体清晰、程序合法、要素齐全、内容规范、执行有序、监管严格”的原则,建立健全村级合同规范管理体系,全力维护村级集体经济合法权益。2024年,横村镇通过合同清理专项行动,整治问题合同19份,追缴租金欠款70余万元。

  一是全域清查“过筛子”。开展“合同清底”专项行动,重点关注主体不符、内容违规、程序违法、期限超长、显失公平以及群众有信访反映的合同。对超20年长期合同、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合同、未公开招投标合同进行重点整治。

  二是数字赋能强监管。上线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浙农经系统”),合同签订、履约、到期预警全流程线上留痕,县、镇、村三级可通过该系统实时监督。横村镇部分村集体通过浙农经系统预警提醒功能,仅2024年一年发现到期未缴款合同21份,及时挽回损失50余万元。

  三是标准模板防风险。加强合同执行规范化管理,明确违约追责条款,从源头堵塞漏洞。出台《横村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横村镇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明确合同内容必须包含租金市场调节机制,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资产资源租赁设置适当年限,资源发包一般不超过15年,房屋等不动产出租一般不超过5年。

  二、加强工程项目清查,扎紧权力运行铁笼

  横村镇按照“全周期管理”理念,紧盯在建工程、“烂尾”工程、群众有反映的工程,通过清查,杜绝违规操作,防止权力寻租,让工程项目在阳光下推进,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

  一是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横村镇创新建立“事前把关+事中管控+事后追溯”闭环机制。村级项目实施前,需经过乡镇小额公共资源交易小组项目分析论证会一站式联审,杜绝“一言堂”决策;推行标准化流程,统一招标文件模板、施工合同范本,规范工程量清单编制,防止虚报冒领;建立“村级工程负面清单”,严禁举债建设形象工程,对超中标价15%以上的项目启动问责机制,通过制度刚性约束。

  二是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构建“专业机构+群众参与+纪委联动”立体监督网。引入监理公司、审计机构对10万元以上项目全流程跟踪,防止偷工减料、虚开发票;组建村民监督委员会,邀请老党员参与工程验收、材料进场核查;建立“纪审联动”机制,对审计发现问题线索移交纪委监委深查,形成震慑。

  三是全覆盖长效化巩固。建立健全村级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以案促改常态化机制,明确由小额公共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村级工程审核备案。完善小额工程交易平台,加强对村级工程交易数据的汇总分析,强化问题预警,筑牢风险防线。推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推动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持续巩固多项治理成果。

  三、促进强村公司规范化运行,点燃共富新引擎

  横村镇创新“多村抱团发展” “保底收益+利润分成”等强村公司经营模式,2024年带动16个行政村获得经营性收入合计163万元。

  一是完善治理体系。组建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强村公司。明确产权关系,厘清村集体与公司的权责边界,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作用,避免村干部“一言堂”;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第三方审计,定期公开收支明细。按照《桐庐县强村公司管理办法》规定,5家强村公司每月通过“诺账通”系统记账,财务报表每月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每年由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通过制度规范,强村公司审计问题整改率达100%。

  二是提升造血功能。横村镇整合5个山区村抱团投资集镇农贸市场,每村每年投资分红款可达15万元;整合全镇11个薄弱村联合投资“桐庐味道”品牌农业项目,每村每年投资分红款可达5万元。组建镇村联营的“强村公司”,整合分散资源承接绿化养护、物业保洁等政府购买服务,带动村均增收4万元。

  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双赢机制。建立“保底收益+利润分红”分配模式,村民按股分红。推动“就业吸附”,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横村镇双湖农贸市场项目带动20名本地村民参与市场管理,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4万元。通过利益共享,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村村有奔头”。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