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时间:2025-04-27 11:02:26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夏汉民 字号:【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导向,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分村施策、示范带动,有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南湖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亿元,较上年增长5.6%,经营性收入8967.09万元,较上年增长11.26%。村均总收入408.5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203.2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26%和11.17%。

  抱团发展,激活集体经济“主引擎”。针对村与村之间资源禀赋差距大,发展基础不平衡的现状,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经营模式,通过“飞地抱团”“村村联合”等协作方式,强化资源要素整合,实现强村富民。全区累计实施3个区级抱团项目、4个镇域抱团项目,每年实现分红2740万元,村年均增收60余万元。一是充分整合资源要素。通过政府统一划拨或者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土地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腾挪”到优势区域,联合发展产业型、规模型、集聚型强村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统筹、均衡发展。二是充分凝聚工作合力。区级层面成立“强村富民”协调小组,对抱团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建设,最大限度整合区级各部门政策资源,提升项目建设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开展进度,推动项目实现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早分红。三是充分保障招商引资。抱团项目由所在镇国资公司统一运营管理,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定位开展针对性招商,为当地退散进集推进实体经济“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留出了发展空间,并在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

  多元发展,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南湖区鼓励村集体丰富发展业态,实现多条腿走路。共富冷库、共富大棚、共富公寓等一批“共富体”项目应声而起。同时引导本地农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富体,实现共建共享示范带动。全区总投资1200余万元,累计打造各类共富体项目6个,强村公司10个,带动本地农户参与入股74户,村集体和农户每年可获得10%左右的分红。一是产业促共富。支持村集体把握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谋划布局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深度融合。鼓励村集体拓展农业产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发展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新业态。二是服务促共富。鼓励村集体参与农业生产托管、仓储物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运营能力,探索“村企抱团”“镇域统筹”“农资联盟”等运营模式。三是文旅促共富。支持村集体利用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培育“文化+”“体育+”等特色农文旅品牌,打造“一镇一节一IP”。充分发掘桃花节、葡萄节、汉塘文化节等本地特色节庆活动,发展节日经济、赛事经济。四是公司促共富。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支持村集体组建强村公司,开展市场化经营,鼓励强村公司参与物业服务、农旅开发、房产租赁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闲置资源“再生金”。南湖区探索多元模式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走出一条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13.32万亩,盘活闲置农房973宗,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700余万元。一是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鼓励村集体通过统一租赁、农户入股等方式集中整合本村闲置农房资源,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康养服务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引导各镇开展适度规模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土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出台《进一步全面清理整顿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权流转行为和建立土地流转准入审核机制》,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三是探索农村“两地”有偿退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城镇规划控制区和产业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退出后土地通过集中土地整理、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探索激励,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一是聚焦领雁带头。选派优秀机关干部赴重点扶持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农村工作指导员,指导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所有村与企业、机关、社区组成“四方红色联盟”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二是配强村级班子。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实行绩效挂钩,鼓励村干部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寻找发展空间。三是加强关心关爱。全面落实对各建制村任现职的村干部基本报酬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落实优秀村(社区)书记退职后享受镇(街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待遇,实现村干部享受“五险一金”政策全覆盖。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