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要求“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直击当前基层治理痛点,彰显了党中央为实干者松绑的坚定决心。新形势下,持续深化整治需以系统思维破局,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数据共享打破孤岛,智能填表减轻负担。数据孤岛的症结在于部门壁垒与标准缺失——同一项民生数据需在不同系统中反复录入,既浪费人力又增加操作失误风险。未来需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标准化接口消除“各自为政”乱象,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技术革新更需同步发力,智能填表系统可自动抓取历史数据,OCR技术实现纸质材料一键电子化,区块链存证确保信息可信共享。当数据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方调用”,基层干部方能从“表格围城”中突围,将精力投向实地服务。
去繁就简优化应用,务求实效避免空转。政务数字化绝非“为建而建”,须以实效为标尺动态优化。政务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需要规范,从立项阶段的需求评估,到运行期的用户反馈机制,再到定期效能审查,每个环节都需紧扣“实用”二字。对功能重叠、体验滞后的系统,当果断“拆庙搬神”,对群众急需、基层急盼的服务,则需“精耕细作”。唯有以用户思维重构数字生态,才能避免“指尖工程”沦为“面子工程”。
解绑赋能轻装上阵,基层回归实干初衷。根治“指尖形式主义”,必须扭转“以点击量论英雄”的观点。传统线上考核过度关注登录频次、填报速度等表象数据,导致基层干部陷入“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考核指挥棒应从“屏幕绩效”转向“实地效能”。当上级部门少一些“云端督查”、多一些“一线共情”,基层干部方能从“指尖内卷”转向“脚底沾泥”,让服务温度穿透数字屏障。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需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持续推进。既善用技术,又不被技术绑架;既追求效率,更坚守为民情怀。久久为功,促进“指尖的烦恼”化作“心尖的担当”,这场“数字瘦身”运动才能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