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市: 多措并举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时间:2025-04-03 10:40:39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李小敏 字号:【

  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大力发展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融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10752家;农民合作社登记数627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6家、省级示范社52家、市级示范社23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60家、市级107家。

  制定标准,促进规范发展。制定出台了《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等。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效果,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每两年认定命名一批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市级龙头企业。建立示范社淘汰机制,每三年进行一次市级合作社示范社监测,每两年进行一次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对监测不合格的市级示范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进行淘汰等。

  积极开展培训,提供精准服务。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由“辅导员+服务中心”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培养10名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为10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辅导服务,创建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开展“耕耘者培训”,连续两年对全市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业务骨干及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质增效提供保障。同时,以“三品一标”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高效、绿色、健康农业发展的指导扶持力度,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每年一次的有机食品博览会和绿色食品博览会,宣传企业产品,扩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发展高效、绿色、健康农业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宣传焦作市高效农业的典型,促进高效、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争取各类金融支持,加大保险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家、省级示范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择优扶持,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发布制度,及时更新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单和基础信息,动态反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依托智慧金服平台推进信息共享,促进银农对接;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创设地方特色险种,支持金融机构运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点对点信贷、保险服务,积极开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相匹配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业务;保障政策性农业险种的财政补贴资金,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为载体,完善农业保险协保体系。支持保险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健全精准高效验标和查勘定损机制,提升承保理赔效率和服务能力。建立覆盖“米袋子”“肉盘子”和“菜篮子”等领域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支持中国人寿、中原农险等保险机构创新涉农保险业务,加强与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及农村基层组织、农业产业园区沟通协调,切实帮助解决承保理赔服务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稳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发挥期货公司专业优势,支持涉农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探索建立涉农信贷、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期权)联动机制。建立涉农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设立融资“白名单”制度,集中组织开展涉农企业的融资对接服务,加强分类培育和上市辅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政策扶持范围内的涉农企业开通上市“绿色通道”,培育一批高质量涉农上市公司。

  支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信息化生产。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各类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利用北斗导航定位自动驾驶拖拉机开展机械自动作业,利用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技术和深松机具状态监测传感技术开展农机深松作业。比如,温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智慧三农信息化中心、农业物联网中心和小麦怀药大数据系统“两中心一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四大怀药全程质量追溯、卫星遥感种植面积和分布、智能化监管预警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数据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采集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助力。为不断提升农业气象现代化水平,持续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2024年新建12套自动气象站,目前全市共有7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32套乡镇自动气象站、7套农田小气候站、28套自动土壤水分站,为预报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焦作市利用风云3号卫星、高分辨卫星开展作物长势、苗情、墒情等遥感监测,实现作物种类及其种植分布的准确识别,在小麦关键生育期,开展小麦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不断强化卫星遥感在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中的业务应用。为加强农田设施管护,印发《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办法》,规范工程移交、管护措施、资金筹措、监督奖惩等要求,提升设施运行质量和使用效益。目前,2011年以来政府投资建设的3万余眼机井全部纳入管护范围,落实“一长两员”制度,设“井长”1418名、管护员3933名、维修员1967名。2024年以来,共落实管护资金890万元,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年”行动,因地制宜推广村组集体管护、保险公司管护、农民用水组织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和群众自管等管护模式。同时,开发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信息平台”,实现损毁工程修复、管护资金使用等监管常态化、信息化,努力实现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目标。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