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坚持把盘活用好农村集体“三资”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保障,通过激活资金、盘活资产、用活资源,组织实施了223个集体经济项目,投入资金1.27亿元,实施了44个“四位一体”项目,投入资金2.2亿元。在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下,2024年,全州340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村均22.61万元,经营性收益达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6.76%,3个村收入突破百万元。
健全“党建链”,发展引力“由小变大”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州、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连续10年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与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有机衔接。成立由州委领导为组长的德宏州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组,各县市对应成立相应机构,形成统筹推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加强统筹谋划。认真谋划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2023—2025年),明确3年发展目标,探索10种发展模式,制定6项激励措施。指导各县市、乡镇建立集体收入、项目储备和困难问题3张清单,逐村开展分析研判、摸清现状,一村一策推动落实。
强化激励作用。州级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管理办法》,州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建好“资源链”,要素保障“由弱变强”
建强乡村骨干队伍。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乡村振兴“大讲堂”,每年对农村党员、驻村工作队员,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全覆盖轮训。开展集体经济“擂台比武”,引导县市和乡村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担当作为、发挥作用。
坚持盘清“家底”。以清产核资为切入口,集中开展集体“三资”清查,通过整修、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的办公楼、学校、山林、鱼塘等资产资源。梁河县水箐村通过将易地搬迁后的闲置公房修葺改造,出租给当地肉兔养殖户使用,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提升组织化程度。从2019年开始,每年优选一批有市场、能实施、可持续的发展项目进行扶持,每个项目补助50万至70万元。截至2024年,共实施项目222个,投入资金1.27亿元。落实项目联系指导机制,每个集体经济项目选派不少于2名懂专业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人员作为联系指导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方案编制、规划、评审、检查、验收工作。
建强“产业链”,增收渠道“由少变多”
系统推进“村村联合、村村发展”。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将“抱团”模式作为集体经济实现突破的重要路径,以瑞丽市勐秀乡为例,由7个村党总支筹资140万元注册成立村办企业,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一园三片区”香水柠檬产业示范基地,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19.31万元,村均超过30万元。
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引导县(市)在产业培育、生态优势、业态升级上做文章,积极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支持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拓展。芒市芒市镇芒晃村依托区位优势、民俗特色,通过盘活集体预留用地,引入社会资本集中开发农家乐、小吃店铺、民宿,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实现村集体年年有收益,村民年年有分红。
做好联农带农富农文章。注重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结合起来,通过就业带动、土地流转、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夯实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实现促农增收。芒市遮放镇聚焦蓝莓产业,采取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的工作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等作为股本加入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1.9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24.95万元,形成“村富+民富”良好局面。
建优“管理链”,监督标尺“由粗变细”
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主体培育”行动,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农村部门强化指导,乡镇和村细化实施,鼓励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创办公司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做好“引、选、育、帮、管”等工作,不断丰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态,培优育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
统一规范提升质量。结合推行《关于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的若干措施》,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作用,严格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加强对村集体项目资金、经营管理全过程监督,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杜绝“坐收坐支”,确保集体资金安全。
严督实导促落地。把监督指导作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认真做好项目选择、编制、评审,严格把关项目实施、监管、验收等各重点环节,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合规、资金安全。同时,注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参与融入,使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力的一次生动实践,把项目实施过程作为工作成效展示过程,让村级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作者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