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固镇县坚持村级主体,市场主导,紧盯“产业支撑、富民强村”目标,因地制宜,通过“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组合拳”,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打好“组合拳” 深挖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
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通过投资入股、自主经营、改造招商、租赁运营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县212个农业村居经营性收入9805.5万元,村均46.25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65个。
一是土地入股模式。固镇县刘集镇大力推进实施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该镇渡口村充分发挥“一组一会”成员作用,与糖鸣凤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甘蔗产业,形成“企业+村委会+合作社”的甘蔗产业发展模式。渡口村把土地入股到糖鸣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社负责甘蔗种植,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路径。糖鸣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古法红糖、红糖蒲公英茶、红糖玉米酥、红糖麻花等多类产品,2023年打造皖北红糖原料生产基地,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渡口村集体通过该项目增收30万元。
二是自主经营模式。固镇县刘集镇田圩村是一个“留守村落”,村里土地整体利用率不高,通过“党组织+村集体+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机制,村集体以每亩土地800元的保底价格流转土地798.98亩,其中,村集体自主经营357亩,其余托管给种粮大户。流转土地一部分种上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另一部分发展特色种植,与农业公司签订“订单式”合同,种植甜瓜、甘蔗、紫薯。田圩村党支部书记算了一笔账:村民每亩地每年分红2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每亩800元,不用自己种地,每亩地每年能有1000元的收益。2023年全村参与分红的有112户,最多一户分了近8000元,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得到一定提高。
三是租赁运营模式。濠城镇邢圩村原邢圩小学的“水桶养鱼”,让闲置校舍“活”了起来。盛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租赁原邢圩小学闲置校舍,建塑料养殖池,发展鲈鱼养殖。首批建设了8个鱼池,每个鱼池40立方米,可养鲈鱼5000~6000尾。在操场扩建两个养殖大棚,安装了55个大型养殖水桶,养殖黑鱼、鳜鱼、对虾等品种。村集体每年收取校舍租金2万元,成鱼销售后再按照盈利收入的5%分红。2022年鲈鱼销售,村集体分红约5万元,2023年村集体分红约10万元。固镇县通过全面摸排,有废弃校舍93处,占地558亩,采取“废弃校舍+水桶养鱼”“废弃校舍+古法榨油”“废弃校舍+直播电商”等模式,盘活了90%以上的闲置校舍,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290万元。
创新发展理念 提升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
固镇县创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提升服务能力,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金融产品、农业保险、电商、“托管”等服务。
一是金融助力保险托底。新马桥镇采取金融助力保险托底形式,创新推出“土地托管+融资+保险”模式,对接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为村集体提供低息政策性贷款100万~300万元用于村集体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按照最高可获得赔付950元/亩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流转托管地块提供专项高保额产值险。保险公司对流转地块收取相应农险保费,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化解因自然灾害及租户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的风险,保障农户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是对接电商销售农产品。固镇县培育了“农粮驿站”“争华羊业”等一批联农助农能力强的电商企业,推广“电商平台+企业+农户+农特产品”的电商助农模式,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建立产销对接,帮助任桥牛肉、王庄花生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完善物流网络,建设10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01个村级服务站,服务于全县212个行政村,乡村快递服务覆盖率100%,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畅通。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压紧“托管”服务促增收的工作责任。成立“托管”工作专班,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打造过硬“头雁”,把更多的致富带动有办法、服务乡村振兴有情怀的能人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建立县级领导“包乡走村入户”常态化机制,进行点对点指导帮扶,帮助乡村两级理思路、出实招、定方案。
开展技术培训 “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固镇县每年举办各种类型农业项目培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2023年,投入财政资金81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农民素质素养提升600人。建设6所县级田间学校、2所省级田间学校。培训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机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队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人才基础。
二是抓实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固镇县农广校2023年共有3个中专班,生源来自村“两委”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负责人等。采取线上专题辅导、线下集中教学、农闲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得到双提升,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赋能”。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农时培训。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及时组织县经管中心、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畜牧中心、县农机校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辅导,在田间地头、乡镇集市设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农时之需、农民之需,及时讲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中遇到的问题。2023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7场,参训人数达2750人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