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探索“六六六”工作法,精准分类施策,破解发展难题,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全市60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71093.44 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18.29万元;累计承接实施公益性项目数1289个,村集体获得项目净收益3393.2万元。
“六个机制”全面提升内生动力
构建工作机制。设立全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组成专班,全力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坚持抓乡促村,实施“压责任、精指导、强机制、提能力、抓保障”五项行动,形成了“市级抓统筹、县(区)抓主体、乡镇抓具体”的工作格局。
建立帮扶机制。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包村联系制度,确定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包联重点扶持村,每季度深入包联村不少于2次,实现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扶持村包联全覆盖。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召开项目评审会、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等,推进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点工作落实。
完善管理机制。整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管理、农村“三资”管理等职能,重新组建乡镇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机构,与财政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集中办公。乡镇“三资”管理中心由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接受上级组织、财政、农业农村、审计等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完善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制定规范章程,明确机构职能、成员管理、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事项,接受群众监督。
健全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经营管理绩效与村干部收入挂钩机制,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村干部可根据村集体经济的增收额获得奖励,激发各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共兑付管理绩效奖金690万元。
强化督导机制。池州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通过“四不两直”、现场办公、一封信等方式找问题、督整改、促提升,不定时听取汇报。建立排名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关键指标进行排名,督促各地比学赶超,确保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强村数量稳步上升、承接农村公益性项目提质增效。
“六项举措”切实提升工作实效
举办项目大赛。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打造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品牌,连续7年举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赛。2023年11月,举办了池州市第七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赛决赛暨乡村振兴农特产品展,大赛累计收到参赛项目139个,15个项目获得大奖,发放奖金110万元;会展期间,线上线下总计销售农特产品6万余件,销售金额达350万元。
培育“池州名村”。印发《“池州名村”培育工作方案》,实施以集体经济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池州名村”创建工作,市级财政每年将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0万元拨付每个村,连续3年给予了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扶持。目前,培育出10个党建引领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增收效益明显、人居环境优良、基层治理有效的“池州名村”,分类打造了一批集体经济发展观摩学习基地、短期实践培训基地。
深化农村改革。通过内引外联、扶持培育等方式,引培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承接主体,围绕农村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升级,建设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改革项目。目前,60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三变”改革主体2518个,建设“三变”改革项目2910个,参与“三变”改革农户数达22.45万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入股到“三变”项目中的土地、水面等资源面积155.23万亩,建筑物面积86.41万平方米,村集体从“三变”改革项目获得收益5.51亿元。
加大资金扶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补助资金1650万元、各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9600万元,整合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9亿元,实施各类扶强扶优项目184个,村集体从项目中获得收入1485.69万元。
夯实人才基础。通过举办示范培训班,实施乡村振兴专题轮训,提升乡镇党委书记抓集体经济发展能力。组织乡镇党委书记、村干部、选派干部开展“擂台比武”,比重大项目建设、比特色产业培育、比集体经济增幅。目前,已举办各类“擂台赛”6次。
规范“三资”管理。依法注销了37个城市社区非农经济组织,规范村级职责权限、资产划分、财务管理、议事决策等,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下属经济实体“三资”管理,清查核实各类集体资产,摸清资产现状、价值及利用情况等,建立村级资产、资源和经济合同管理台账1803套,做到产权明晰、账实、账表、账账相符。
“六种模式”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引导“抱团”发展。持续做实“村级联盟”发展,指导各县(区)以组织联建、人才联动、产业联办为抓手,每个乡镇至少组建或联建1个村级联盟,实现优势互补、信息、渠道共享、一体发展。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村级联盟”119个。
推进村企共建。试点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以支部引领为纽带,通过产业项目共推、人力资源共享、公益事业共抓、和谐文化共育,打造村企共同体,村企联合发展项目160个。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与共建企业安徽亿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莲子莲藕种植1960亩,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利润600万元,带动230名村民增收。
开展居间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784个,完成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面积21.03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4.13万亩,其中村级组织流转面积23.08万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集体增收近5000万元。
支持村社共建。与市供销社合作,围绕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和搭建电商销售(直播带货)平台3个方面开展试点,探索“村集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能人大户+村民”融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建立村级供销合作社和供销合作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近30家,年营业收入达1.68万元,带动16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收、3.69万户农户增收。
承接公益项目。发挥基层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领作用,以优化农村公益项目投入管护机制为动力,坚持“建管养一体化、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将壮大村集体经济融入到改善农村环境、优化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工作中,充分调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参与农村公益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效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全年实施承接公益性项目村数601个,共实施农村公益性项目1289个,村集体获得收益总额3196.59万元,项目平均收益额超5万元。
突出“名村”示范。纵深推进“池州名村”建设,通过专家评审遴选15个村,市级财政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共培育出10个“池州名村”。同时,充分发挥“池州名村”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将“名村”打造成为可学习可复制的“样板村”。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集体经济办公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