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集体经济

“小枸杞”撑起集体经济“大脊梁”

2023-09-05 08:52:12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刘青 朱继梅

  

  东永固村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辖8个村民小组422户1371人,耕地面积6150亩,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灌排条件好,被评为惠农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近年来,东永固村坚持党建引领,聚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枸杞为主导,深入推进枸杞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22年村集体总收入1067.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万元。

  一、聚才引智,构建经济发展硬支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18年,东永固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明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多层次吸引人才,多渠道培养人才。聘请有着多年央企工作经历的返乡创业青年担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又将其培养、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3人,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重点产业”引才计划,全职引进技术能手2人,大学生6人,引进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才6人,培养国家林草乡土专家1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实施人才科研项目,先后组织实施自治区人才项目1个,与宁夏大学等3家科研单位开展技术研究,实施自治区宁杞1号提纯复壮试验示范推广、叶用枸杞品种引进及适应性选育、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成果引进示范等多个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二、补短扬优,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宁夏枸杞素有“南中宁北惠农”之说。东永固村充分发挥“富硒”优势,努力提升“枸杞”品质,全力打造“天下枸杞第一村”。村集体先后建成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2000亩,托管移民村1200亩枸杞种植基地,建设枸杞绿色加工坊3500平方米,配备100吨枸杞保鲜冷库、枸杞实验室和电商中心,打造优质高效绿色的枸杞种植、加工、流通基地,年加工销售枸杞饮料、枸杞多糖、枸杞粉、枸杞醋等10余种产品共计1000吨。同时,加强衔接协作,与宁夏枸杞研究所、国家枸杞工程中心等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协作,为枸杞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撑。坚持拓宽销售渠道,成功加入浙江鲁家村、安吉余村、陕西袁家村等共同成立的“百村联盟”,将两山(中国)旅游商品联盟宁夏站落户东永固村,实现优质农产品直供“百村联盟”,让惠农枸杞走出宁夏,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产品直销东部沿海城市,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经过几年发展,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8.4万元变为2022年的1067.8万元,增长127倍,真正将美丽产业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村集体“腰杆子”挺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三、互融互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按照“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融合是卖点”的发展思路,东永固村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农业+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搭建发展平台。村集体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五彩枸杞采摘园、枸杞特色农家乐、会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19个基础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首家枸杞主题无动力儿童乐园,配套枸杞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研学基地等设施,枸杞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庄园初具规模,形成了枸杞产业看有景点、玩有项目、购有特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提升品牌影响力。以“互联网+”为突破口,采取“电商中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连续三年举办“千年丝绸路、一品永固红”枸杞文化旅游节,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在助农销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东永固村的知名度和“永固红”枸杞品牌的影响力,拓展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四、创新赋能,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优化创新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东永固村通过三个“创新”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创新管理方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的管理方式,成立宁夏永固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嘴山市惠农区众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加工、销售、品牌营销、乡村旅游以及种植基地及生产托管服务。二是创新利益分配,建立“土地流转+优先雇佣+按股分红”和“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优先雇佣+二次分红”两种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村95%以上的农户与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对合作社盈利进行二次分红,村民、入股农户、村集体等多方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三是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吸纳当地愿意以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优先雇佣土地入股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既节约了用工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村集体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人次,每年为本村村民及移民村发放工资2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参股经营有“红利”,超产分成有“奖金”。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