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集体经济

“三字诀”给出集体经济发展“联丰答案”

2023-08-29 14:03:53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金戌薇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联丰村结合农业园区建设,优化村级物业,走出了一条工农结合、农文旅融合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2022年实现可支配收入1166万元。

  突出一个“农”字

  做好农业生产文章。联丰村现有水稻2150余亩、水域养殖1400余亩、果树260亩、苗木130亩,还有前村荡、睦家荡等养殖水面积千余亩。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将三大产业按功能划分,发展具有联丰特色的产业。第一产业以稻麦和水产两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标准池塘改造,并通过统一平台发包提升资源产出效益;重点发展精品果蔬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技术培训、品种布局、配方施肥、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第二产业以稻麦初级加工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分拣加工、定制包装;适度发展净菜生产加工、生鲜冷链仓储运输,满足家庭、学校、餐饮和旅游等多领域的消费需求;探索发展面包、饼干、糕点、饼类等焙烤类食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延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链条,形成规模优势。第三产业以运河农业生态条带为基础,以运浦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北部清退厂房、复原古建为特色,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农家周末、科普体验等主题化、差异化的农旅融合项目,下大力气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底盘。

  做好农业园区文章。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引进培育的各类主体,联丰村邀请苏州农业科学院量身定制符合村情民意的发展蓝图,制定了《平望运河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并成功创成区级农业园区。园区以优质水稻、绿色水产为主导,融入“运河+农业”前沿理念,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运行机制良好,集农业生产加工、休闲度假、教育科普及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联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增长极。

  做好农业经营主体文章。联丰村近年来积极引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家。其中,3家获区级示范家庭农场、优秀经营主体等称号,涌现出“鸭稻米”“红美人”等市场热销品。

  突出一个“增”字

  内部挖潜优存量。对联丰村现有的1.9万平方米物业用房,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每年近200万元的物业收入应收尽收。对村级所有闲置、低效使用的集体资产资源,进行腾退、清理,加强“低效地块”提质增效,“原地盘活”促进产业有机更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严格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合同到期的集体资产资源必须进入省市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线上交易。严格按照政府指导价制定起拍价,实行多次报价,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1250亩鱼池经过尾水改造后,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线上交易,成交价由底价1600元/亩,提高到3700元/亩。租金由一年179.3万元提高到335.6万元,增长156.3万元。

  用好资源扩增量。在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前提下,联丰村紧扣当前宴会厅需求旺盛的趋势,投资300万元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联丰村宴会厅,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预计可给村集体年增加约20万元的收入。新规划的运河农业产业园建成后,园区年接待游客量有望达3.5万人次,可增加休闲旅游年效益350万元,辐射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望增加1000~1500元。

  突出一个“融”字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打造的运河产业园总体布局采用“一带一廊四区”的布局,“一带”为运河农业风光带,打造运河农业生态条带,串联滨河自然村,形成独特的滨河村落群;“一廊”为太浦历史文化廊,打造“太浦河+老318国道”双元素历史文化走廊,勾连南部太浦河沿岸村落。“四区”为优质稻麦生产、特种水产生产、时代记忆体验及产业融合发展四大产业功能区。其中核心区稻麦生产区位于农业园的北侧;水产养殖区位于园区的中部位置,对现有土塘进行高标准改造。建设垂钓竞赛鱼池、亲水垂钓亭等休闲渔业设施;时代记忆传承体验区位于水产稻麦两大生产区中间,包含一个自然村、一个知青点与一座老中学,打造集工业遗产、知青文化、农事体验等元素为一体的科普体验基地。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区位于园区南部,沿318国道向两侧展开,以现有的“美丽乡村”传统临水村落为基础,打造以果蔬采摘、私家农场、特色民宿为主体的休闲观光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带动村级经济发展。

  推进村企联建融合发展。发挥好村集体的资源优势和经营主体的资本、技术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联建发展、融合发展。2020年丰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联丰村共同投资500万元,积极推动公司从水稻种植到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运作,促进了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联丰村也因此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联丰村还将依托村内的美山子制衣、华兆林纺织等优质企业,进一步加大联建、融合发展力度,拓宽村集体的增收路。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