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集体经济

“领头雁”带领村集体踏上致富路

2023-08-17 09:26:34       来源:    作者: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先锋模范旗帜。为推动乡村振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逐步实现村强民富。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52.3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东永固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宁夏特色旅游村等。

  一、强班子引人才,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主引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东永固村把建强乡村头雁队伍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保证,持续在“选、配、育”上下功夫,做好人才“引进”“善用”“留住”三篇文章,让他们成为推动农村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主心骨”。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将致富能手、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人理念,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聘任制,聘请具有多年央企经营管理经验的返乡青年担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合作社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党支部+人才+重点产业”引才计划,成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进技术能手2人,大学生6人,引进枸杞产业中高级人才6人,实施自治区人才项目1个,培养国家林草乡土专家1人。并与宁夏大学等3家科研单位开展技术研究,实施自治区宁杞1号提纯复壮试验示范推广、叶用枸杞、黄枸杞品种引进及适应性选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成果引进示范基地,为枸杞品种更新、标准化栽培奠定基础,让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建基地促融合,蹚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路

  东永固村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抓住“惠农枸杞”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利机遇,通过建基地、促融合、拓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枸杞产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争项目建基地。截至2021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600多万元,建设2000亩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购置无碱枸杞制干设备,建成3500平方米枸杞绿色工坊,配备100吨枸杞保鲜冷库、枸杞实验室和电商服务中心,打造优质高效绿色的枸杞种植、加工、流通基地,枸杞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

  二是树品牌促融合。围绕“永固红”枸杞品牌,坚持以枸杞为媒,以枸杞为魂,大力发展枸杞生态观光游。完成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景观龙门、会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五彩枸杞采摘园、枸杞特色农家乐,开工建设全国首家枸杞主题无动力儿童乐园,枸杞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庄园初具规模。成功举办两届“千年丝绸路,一品永固红”枸杞文化旅游节,逐步提高“永固红”枸杞品牌影响力。

  三是借优势拓服务。依托成熟的枸杞种植技术和丰富的人才储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购置枸杞种植、修剪等机械设备10台(套),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服务。2021年争取到惠农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3个,服务面积6100亩;承担燕子墩乡海燕村1200亩枸杞托管,服务面积1200亩。通过枸杞种植、观赏、采摘融合发展,东永固村经营性资产由2018年的53万元增长到1528万元,经营性收入从8.4万元增加到452.37万元,村集体“家底”逐渐厚实起来。

  三、抓运营重合作,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方式

  发展集体经济,首先是要把集体组织发展好。东永固村通过内修外练,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努力实现强村富民。

  一是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的运营方式,先后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石嘴山市众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宁夏永固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枸杞种植、加工、品牌营销、乡村旅游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实行封闭式管理、专业化运营,打造一支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运营科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经营管理队伍。

  二是加强与浙江省鲁家村结对合作。联合浙江鲁家村、安吉余村、陕西袁家村等共同成立“百村联盟”,成为“百村联盟”优质枸杞产地仓,进一步拓宽枸杞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百村联盟”信息和资源共享,成功与浙江雅圣农业、佐力百草两家企业签约合作,推动枸杞深加工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不断提升枸杞产品附加值。

  三是注重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采取“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优先雇佣+分红”利益联结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在保障农民最低收益的同时,优先雇佣土地入股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享受合作社分红,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村民入股、集体增收、股民分红的共赢机制。2021年,全村人均持股股金达到7498元,是2018年的23倍,累计分红12.46万元。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