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经营主体

小鱼苗抱团带来大变化

2023-08-16 14:54:54       来源:    作者:

  

  塘西水产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塘西村,成立于2007年。合作社主要经营水产鱼苗养殖、销售和商品鱼销售,现有成员农户共101户,养殖面积1000余亩,拥有鱼用设备设施1500余台(套),合作社筹资兴建办公培训楼1栋达8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小鱼苗抱大团”,合作社推动鱼苗养殖户快速致富,“塘兴”牌鱼苗远近闻名,合作社鱼苗养殖社员每户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以及江西省优秀合作社。

  选择合适产业,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塘西村地处低洼地带,以前几乎是逢雨必涝,种植水稻每年只能种一季中稻,而就是种这一季中稻,也是靠天收,常常要补栽插几次才能有收成,在这样的水涝沼泽地种植水稻效益极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日夜思考的心头事。2000年,先是在家务农后在村小学教书的高中毕业生段国华,带头在自己家周边低洼地养鱼和养鸭,当年效益就达到了种植水稻收入的3倍以上,其他农户看到后也纷纷效仿。2004年塘西村“两委”与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农户的意见后,决定将这片低洼地充分利用起来,将1000多亩的低洼地改造成了水产苗种养殖基地。

  实现抱团发展,变无序发展为有序发展

  一是组建农民合作社,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利用低洼地养鱼苗能赚钱,在榜样的带动下,广大农户养鱼苗积极性日益增长,十里八乡的低洼地成了“香饽饽”,自2004年以来,利用低洼地集中连片养殖水产苗种的基地快速扩大。但是,粗放型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鱼苗养殖产业无序发展,农户销售渠道少、各自为政,互相压级压价,鱼苗品质难以保障,产量效益滑坡,甚至增产不增收,面对这种情形,2007年,塘西村“两委”干部召集养殖户座谈、商议,决定将全村和周边鱼苗养殖户组织起来,成立了新干县第一家水产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选定养殖能手段国华为理事长,逐步实现了鱼苗养殖统一服务和生产。

  二是规范合作社,推动稳步健康发展。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统一价格销售,运作模式是组建销售网络,规范协调养殖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已成为水产苗种养殖的“巨无霸”,合作社各方面管理也十分规范,一是突出水产苗种养殖主导产业兼顾商品鱼养殖。二是突出理事会、监事会服务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较为完备,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人服务。三是财务制度健全,严格实行财务公开,凡是合作社的投资、开支,一律坚持全体成员共同受益。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健全,针对水产养殖产业,建立了13条合作社工作制度。五是及时制定完善章程,重大经营措施和投资,均由全体社员拿主意、作决定。

  开展标准化养殖,变无名品牌为知名品牌

  为更好地发展,合作社制订了财物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等。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供种,选择优良品种。合作社每年到赣州、宜春等地规模大的繁殖厂择优采购鱼花品种。二是统一购买生产饲料。合作社每年养殖的饲料都是选择国家级的优质饲料。三是统一药物使用。合作社鱼用药品都是国优产品。四是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合作社每年都邀请水产专家和养殖能手,每年进行不少于5次的技术培训,同时宣传什么是违禁药品,如有使用者,将在合作社中除名。五是统一产品销售,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根据市场行情制定统一销售价,同比周边其他养殖户价格每斤高出0.1~0.2元。合作社注册了“塘兴”牌草鱼商标,提高了塘西苗种的知名度。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成功树立了“塘兴”鱼苗的品牌信誉。如今到樟树市和吉安市一带购鱼苗,业内人一定会说:要买就买新干“塘西”鱼苗。2021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有外地鱼苗假冒“塘西”鱼苗的情况。合作社的品牌效应,在为社员切切实实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培养本土人才,变人才缺乏为“个个是人才”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新干县塘西水产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了两方面措施,成效显著。一是提升社员自身素质,培育乡土人才。合作社积极鼓励社员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函授学习,目前已有4名社员参加学习,大大提升了社员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投入大量资金派人外出学习。合作社每年均要花费数万元派人外出学习,通过分批组织部分社员外出参观学习,将外面好的养殖技术和品种引进来,为社员增收创收铺路。目前,合作社的水产苗种养殖产量从以前2000斤/亩提升到4000斤/亩,同时还引进了“抗病毒草鱼”的品种进行养殖。现在合作社的社员都成了“个个是养殖专家、人人是销售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培育本土人才、从普通养殖群众中发现人才,才能留住人才、保住人才。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