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13:26:27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郑爱民 陆新越 尹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下辖93个行政村和8个涉农社区,共有10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户籍人口37.98万人。近年来,金坛区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扶持”的原则,通过“五条路径”多元“造血”,为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2021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188万元、经营性收入27878万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了1.65%、8.22%。
在“引领”上下功夫。金坛区立足实际,借高质量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契机,部署开展第五轮、第六轮结对帮扶以及“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通过政府搭台、村企牵手、产业为链,“联”出强村富民“新动能”。2021年,金坛区实施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个、区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个,针对16个经济提升村落实帮扶资金610.3万元、帮扶项目53个。作为全省村干部专职化管理试点地区之一,金坛区构建起村干部管理“1+10”制度体系,打响村党支部书记“5A”制晋档升级管理工作品牌,考核“指挥棒”指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等指标,农村干部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村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金坛区选派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实施村干部“432强链计划”“凤回巢·返乡兴村人才计划”,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
在“头雁”上见真章。金坛区大力支持培育农村“双创”队伍,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建设。留学归国硕士姜方俊在金坛茅山老区薛埠镇仙姑村创办占地1500亩的数字化有机农场“一号农场”,稻米、果蔬产品已覆盖常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带动区域内农民年增收500多万元,人均2万多元。2018年,姜方俊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第二批优秀带头人名单。“十三五”期间金坛区共组织6647人参加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组织1450人参加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力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金坛区大力培养“三带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现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1人、“三带”能手4人、“三带”新秀5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25人,涵盖种植、养殖、茶叶、园艺、加工等多个农业领域。组织引导乡土人才强化品牌建设、申报扶持项目,近年来已累计下达品牌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
在“创收”上闯新路。积极探索资源资产撬动、服务创收促动、乡村旅游驱动、电子商务拉动等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促使分散的、沉淀的资源资产转化为流动的、活化的、可增值的资本。金城镇后阳村、指前镇岳阳村的“小菜园”建设,直溪镇天湖村的特种水产养殖,儒林镇柚山村、薛埠镇仙姑村的农旅融合发展等,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围解困。此外,金坛区还积极引导经济薄弱村在交通便利的集镇“异地置业”,畅通集体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渠道。薛埠镇致和村在远离本村30公里外购建标准厂房8座,吸引5家企业入驻,年租赁收入达336万元。儒林镇柚山、南社、河下三个村(社区)通过试点“飞地+抱团”模式,村均年增收56万元。2022年,儒林镇柚山村、薛埠镇致和村入选全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在“改革”上见实效。突破“单兵作战”模式,走“抱团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多种类型集体经济跨村合作方式,让经济强村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在弱村“开花结果”。薛埠镇花山村、茅庵村、东窑村、下杖村共同出资2000万元,收购了一家企业的股权,当年就获得了200万元投资分红。指前镇社头村、解放村、丰产村联合投资800万元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每年经营纯收入达96万元,村均增收32万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截至2022年6月,金坛区在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成交项目4391个,成交标段4528个,成交总金额达6.15亿元,农村资源进一步盘活、增收潜力进一步激发。全区成立并赋码股份经济合作社101个,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1.17万人,发放股权证书14.3万余本。2022年4月,常州市“村社分账”改革试点率先在金坛区电胜社区完成。集体经济的“蛋糕”将越做越大,更多农民可分享发展红利。
在“规范”上强治理。随着“三资三化”专项提升行动的深入,金坛区全面缩减村级非生产性支出,规范各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截至2018年2月底,各镇(街道)农经站代管资金已达8亿元。为进一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在保证村级集体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前提下,金坛区积极引导各村严格按规范的流程投资到政府融资平台,推动村组闲散资金盘活利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更加高效规范。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各村已出借88357万元到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收益率不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仅此一项为村级带来投资收益达4983万元,村均增收达49.8万元,真正把村级集体资金管好、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