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改革推动“薄弱村”全面清零
时间:2022-03-31 00:59:14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 徐美才 黄山美 陶润疆 余能英 字号:【

  2016年以来,安徽省铜陵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各项阶段性工作任务,激发了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底,全市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清零。

  主要做法

  着力建机制,确保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在工作机制上,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定期部署,强力推动,形成“党委决策、政府督办、人大询问、政协调研”多层面参与和“督导、调度、通报”多举措推进。在责任机制上,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个具体指导文件和5个配套子方案,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区)职责分工,形成“市统筹、县区实施、乡镇负责、村级为主”格局。在激励机制上,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奖补纳入市财政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实施市级财政奖补政策,对2018年底前完成改革的村,奖补8000元,对2019年底前完成改革的村,奖补4000元。

  着力打基础,确保改革底数清成色好。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是改革的重要基础工程。2018年以来,铜陵市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又扎实开展了三轮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对录入到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再审核再校验,顺利完成了县区自查、市级核查,并通过省部级验收。截至2020年底,全市乡村组三级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26.3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亿元,进一步摸清了家底,明晰了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在成员身份确认上,铜陵市以县级为单位制定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性意见,指导村级制定本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的具体程序和标准,全市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近124.86万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成率达100%。

  着力抓重点,确保改革红利农民共享。一方面,在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上下功夫,指导各村建立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确保其正常开展经营管理,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市402个村(居)共组建了38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21个经济合作社,其中在农业农村部门赋码登记的有395个。另一方面,在拓宽集体资产量化上下功夫,将政府实施的扶贫工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的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确权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目前,全市402个村(居)均完成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资产30588.1万元,股权设置以成员股为主,集体股占总股本比例均低于20%。

  着力固成果,确保村集体经济越改越强。改革只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目标。铜陵市指导义安区整区重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然后向全市各县区全面推开,目前,全市340个村(居)完成了以股份合作形式的“三变”改革。通过“三变”+股份合作、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模式,全市共盘活集体土地4.9万亩、房屋6048平方米,整合利用资金3.06亿元,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为巩固拓展改革成果,还创新实施“共享农房”试点工作,让农民的“冷资产”变成了“热财富”。同时,通过“扶持补助一批、以奖促建一批、激励做强一批”,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三个一批”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底,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到45个,较2018年实施“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前增长了164.7%。

  取得的成效

  摸清集体家底,明晰产权关系。通过组织实施以2017年12月31日为时点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上2018—2020年的年度资产清查,全面掌握农村集体资产底数并动态把握农村集体资产变动情况。铜陵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从2017年底的20.67亿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26.31亿元,年均增长率6.23%,实现了保值增值。

  认定成员身份,赋予股份权能。铜陵市全面落实集体成员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占有权和收益权,以户为单位向成员(股东)发放股权证书。全市共发放股权证书35.96万本。探索完善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有偿退出和继承权益,以县区为单位探索形成了《枞阳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铜陵市义安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和继承管理办法(试行)》《铜陵市郊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和继承管理办法(暂行)》等办法。

  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实施“三个一批”专项行动,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22.12万元,较2018年增长103.7%。2021年,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收益1655.54万元,参与农户收益597.679万元。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