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6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河南省安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按照试点先行、规范操作、压茬推进、创新特色的工作思路,采取“县搭框架、乡建支柱、村垒砖墙”的工作方式,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民主程序、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关键环节,积极探索试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与联合,圆满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作为传统农业县,安阳县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县90%以上的村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在有集体收入的村中,80%左右年收入也都在5万元以下;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集体资产因为产权归属不清,基层组织管理缺位,经营方式落后,大都处于“沉睡”状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破解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安阳县在正确把握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依法依规、尊重主体,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确保改革顺利开展、预期目标真正实现。
一、提高政治站位,系统集成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安阳县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亲自推动,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村两级一线运作推进,坚决做到“四到位、两确保”,即组织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科学制定方案。在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制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配套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34份、改革工作流程6项、参考示范材料360多份,印制改革实务手册、画册等书籍11类、3600多本,确保改革的整体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改革不走样、不触碰红线。三是坚持试点先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明确,但具体到每个乡镇、每个村,情况千差万别。为此,安阳县按照中央“分类实施、稳慎开展,先行试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确立了“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压茬跟进”的改革思路。首先从全县选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15个村作为试点先行推进改革。县、乡组织精干力量进驻到村全程指导,在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又选取白璧、崔家桥两个乡镇作为整乡推进试点,整乡试点成功后,又把改革经验在全县推广。从试点村、到试点乡、再到全县,真正实现了由点到线到面的递进式改革,确保改革既积极推进、又稳妥有序。
二、严把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
在改革过程中,安阳县在中央确定的政策框架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一是实行清产核资“468+521”工作法。“468”,即坚持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群众参与、部门协作等四项原则;抓好资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等六个环节,达到“三全”(乡、村、组全覆盖,账内账外全覆盖,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全覆盖)、“三清”(管理情况清、经营状况清、产权清)、“三公开”(核查过程公开、核查结果公开、处置情况公开)、“三先后”(先账内、后账外,先清状况、后查原因,先清理、后处理)、“三全程”(全程控制、全程把关、全程留痕)、“三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三不准”(不准代签、不准照搬、不准照抄)、“三不能少”(该有的环节、该确认的程序、该留档的资料一个也不能少)等八项要求。“521”,即各村建立资产、资源、债权、债务、经济合同5个台账,健全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21项管理制度。二是实行“双报表”和多部门联审确认制度。对清产核资正式报表中未涉及或涉及不细的,专门制定补充报表,实行双报表填制,补充报表重点反映对各类资产资源从清查日推算到基准日的推算过程,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划分过程,债权债务、经济合同、实际侵占村集体资产、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等明细,进行分类填报,确保清产核资数据的真实、一致、准确和完整。同时,对涉及政府投资资产界定、二调数据衔接、资产移交等,由县、乡两级财政、国土、林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联审确定,保证数据准确、产权明晰。三是成员界定实行三榜公示、红蓝本造册。严格成员界定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重点对进城落户农民、外嫁女、再婚成员等实行政策先行、法规为据、民主表决、乡镇把关,对确认结果实行三次张榜公示;群众有异议的,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依法依规、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切实做到成员分类准、程序严、界定清、无异议。对成员名册实行红蓝本管理,红本为已确定成员,蓝本为资格保留成员,为发放股权证和管理奠定基础。四是股权双设置、资产双量化。在股权设置上,鼓励各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探索创新股权设置办法,主要采取“1+1”和“1+N”双设置模式。“1+1”模式,主要设置成员股,一人一股;“1+N”模式,除人口股外再设置集体股、农龄股、发展股、计生股等,一人多股。在资产量化上,将经营性资产和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对非经营性资产虚拟量化、不确权。在股权管理上,采用“确权到户、户内共享”的办法,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管理模式,户内股权分配由各户自行决定,倡导户内股份额均等化。
三、突出责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督导指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安阳县在县、乡、村三个层面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县督查局牵头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有关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督导;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政策业务指导组,轮流到各乡镇、重点村进行实地指导。
二是严格奖惩责任。对工作积极、进度较快、注重创新的乡镇及时通报表彰;对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走形式、走过场的,在全县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三次整改落实不到位的,约谈乡镇主要领导,直至启动问责程序。县纪委监委牵头组成问题整改组,对发现的违法违纪甚至涉黑问题,及时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搞好宣传培训。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事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败。安阳县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实施路径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开展“1(县)+1(镇)+N(村)”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县、乡领导及工作人员约1600人次、村级人员9600多人次,让一线工作人员既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熟悉具体操作程序,确保改革规范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安阳县30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共清理账面资产5.73亿元,核实资产7.16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66.43万亩,其中农用地51.85万亩;清理不规范合同253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00多万元;界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12.68万户;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3453万元,资源性资产(耕地)8.6万亩;各村制定《股份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长和监事会主任,挂牌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框架在安阳县已基本搭建完毕,改革红利已初步显现,基层组织建设、村务民主管理、集体经济发展都从中获益良多。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村务民主管理和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就是要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找路子,给农民群众谋福利,县乡村全员上阵,认真听取村民反馈的意见,认真调查村民提出的问题,议事民主、表决通过、结果公开,辨明了是非,消除了疑虑,促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发展。
二是增强了农村集体大家庭成员的主人意识、归属感。这次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清产,更重要的是定人和量化,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主人,尤其是一些乡镇把在外的成功人士召集回来,界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让这些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有了归属感,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为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改革红利初步显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潜能,加快了城乡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使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白璧镇西报德村成立村集体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多亩,今年又与河南典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蔬菜和中药材,农民可用土地或现金入股,每亩预计净收益在5000元以上,全村每年分红40多万元。白璧镇南街村通过清产核资清查出属村集体所有、临近城郊和农户废弃被集体赎回的地块60余亩,初步估值在1200万元以上。崔家桥镇通过清理不规范合同,增加集体收入800多万元。
乘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安阳县不断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培育人才,并在财政、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组织管理人员的报酬挂钩,调动方方面面因素,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撑。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