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绿色饭,挣上生态钱。”
茶成拢,树成片,涧水蓝,小楼起……如今的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村民们守着“流金淌银”的绿水青山,享受着大自然的回馈,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门口挣钱就业、发家致富。
“荒芜村”变身绿色幸福村
堰河村位于谷城县西部,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漫步在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绕村而过的河流、白墙青瓦的小楼、干净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朴和善的民风,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堰河村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当时,为解决吃饭问题,堰河村人对山的利用有点过头,走了点弯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回忆起那段日子,村民张明禄老人叹息不止,“没办法,穷啊,种地不饱肚只能到山上剥皮、砍柴卖,山都被我们扒光了,造孽啊!”
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堰河人,对山水的依恋情结还是很浓厚的。80%以上土地为山场的堰河,优势在山,出路在山,希望同样也在山。1992年,闵洪艳担任堰河村党支部书记,立下了“人在,山在,绿色在”的誓言。他领头制定了堰河村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要让所有“秃头山”都成为“绿色银行”,带领村民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杜仲等经济林3000多亩,村民也逐渐摆脱贫困。
山绿了,河清了,生态产业立起来了。有饭吃,有钱赚,堰河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2003年开始,村委会在村里对环境进行整治,垃圾实施分类处理。一个月后,村容村貌大变样,成为湖北第一个“绿色幸福村”。闵洪艳指着四周说:“堰河方圆16平方公里内,满眼绿色,不见一点荒芜之地。”
美丽生态铺就新的致富路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虽然小雨淅淅沥沥,可到堰河村观光旅游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中午时分,20多家农家乐里,食客熙熙攘攘,要翻几次台才能确保每位食客吃上可口的热饭热菜。
来自河南南阳的游客张先生是当地的一名乡村干部,早就听说了堰河村的大名,这次利用假期带家人过来旅游,他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茶园绿意盎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村内小道干净整洁,真不愧是最美乡村!”
从2005年开始,堰河村绿色发展积淀的生态红利,村庄环境整治带来的美丽村容,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堰河村里的游人多了起来。
闵洪艳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个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新机遇:出来游玩,游客不可能带着锅碗,哪怕一顿便饭也要有地方吃。2005年,从外地考察返回的闵洪艳和其他村民带回了一个新词儿——“农家乐”,号召大家把堰河的农家乐也做起来。不久后,堰河村第一家农家乐“银杏山庄”正式对外营业,开业第一个月,平均日接待量超过500人次。看到“农家乐”生意如此红火,村民们终于行动了,2007年、2008年,堰河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截至2020年,堰河村农家乐经营户已超过全体农户的半数,可容纳上万名游客同时就餐。
堰河村走上了一条借力乡村旅游带来的新的致富路。看到了发展潜力,在旅游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堰河村人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不仅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继续深耕生态旅游服务,还将深受游客喜爱的木耳、香菌、腊蹄子、土鸡蛋等土特产统一用上“堰河香”品牌。从提篮小卖到品牌包装,堰河的“农家味道”被游客们打包带到千里万里之外。
村里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全村10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纯收入递增都在25%以上。2019年,堰河村仅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到堰河村旅游的游客有所减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就有几万元。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合作社已成为堰河村人人分享发展红利的“聚宝盆”。
把党支部建在集体发展产业上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闵洪艳说,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垃圾分类、发力乡村旅游,一步步走来,村党委和党员干部发挥了战斗堡垒和领头羊的作用。
闵洪艳说,近年来堰河村经济格局开始多样化。农村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于是,堰河村创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机制,即:组织架构实行“三位一体”,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驾马车一套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身兼多职”;民主管理实行“三会治事”,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还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工作推进“三联共建”,即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共同奔上致富路。
堰河村党委下设合作社、茶场、农业和养殖四个党支部,都建在产业上,村党委成员“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争相为堰河村发展出力,群众被感动带动。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态保护夜巡队”,开始由几名村干部党员牵头,之后有5名无职党员加入,后来群众看到党员们这么辛苦,也纷纷加入到保护堰河生态环境的行列。
各党支部通过召集村民学政策、绘前景、拉家常;发动党员入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不再“空壳化”,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系列变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