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任干部谁都想为群众做些实事、好事,多谋点儿福利,哪天不当干部了,自己问心无愧,也有成就感。可是村集体没有收入,每年靠乡财政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保运转,哪里有钱办事?想都不敢想……”这是笔者自今年4月开始对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10个村进行走访调研时,一位村干部坦露的心里话。在调研中,发掘了文峰乡的一些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办法,也发现一些村干部提起集体经济问题一筹莫展,直言举步维艰。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对此,笔者综合村干部意见建议,结合当前有关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文峰乡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思考,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政策、资金给到村,仍摆脱不了薄弱
文峰乡属于典型的农业乡,所辖共10个村,其中3个属于省定贫困村。自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发展非常迅速,乡域实力提升较快。
调研中发现,自2016年以来,文峰乡为了支持各村发展集体经济,采取了五大措施。
一是给予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文峰乡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使各村在发展中有依据,有底气,有发展方向,有发展目标。
二是不与村争利。把所有政策性奖励资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联系单位帮扶款、村级争取的发展项目资金、专项工作推进经费等所有资金全部拨付给各村,不用村级一分钱。
三是想法为村减负。已连续三年推行便民服务就餐卡制度,乡干部到村工作一律使用就餐卡;县里到村工作都由乡政府安排解决;全乡组织大数据核查、精准扶贫入户信息核对等各项重点工作实行专班推进,由乡政府统一安排经费保障就餐;精准扶贫派驻到村工作队由县直单位统一安排,按驻村队员实际在村工作天数,每天给予50元生活保障,并且办公用电脑、打(复)印机、桌椅由驻村工作队所在的单位购买。从乡财政所账上反映,仅2018年乡政府支付就餐一项就高达12万余元,村平减负1.2万元。
四是考核促收。自2016年以来,每年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情况,按年度工作10%的比例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五是政策激励增收。按照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5万元-10万元以内、10万元以上,财政分别给予村上5%、15%、20%奖励,调动各村发展经济收入。
从文峰乡政府采取的这些有效措施来看,可以说当给的政策、资金全部都给了村,为村上减轻负担的办法都用了,按理说,历时三年的支持、扶持,各村完全可以放手谋划发展,每个村每年实际收入即使达不到5万元标准,至少每年多多少少应该有些收入才符合常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乡财政所村级财务“双代管”账户上发现,截至2018年12月底,村干部待遇由乡党委政府考核后,直达村干部个人,如果不考虑此笔收入,全乡10个村集体收入共计81.9万元,村平8.19万元。按资金来源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0万元;驻村单位帮扶款、项目建设征占地补偿款、代管农户土地流转费、贫困村脱贫奖励、村集体固定资产拍卖、全县光伏产业用于困难村发展奖励等资金高达51.9万元,占比63.36%,其中仅征占地补偿款收入41.8万元,且基本上都是要赔偿到农户的,村集体实际上无收入。按精准扶贫“稳定收入方可列作村集体收入”的政策口径,只有30万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才能算作集体收入,村平3万元,实际上就是集体全部可支配收入,各村收入仍然是“仅够吃饭”,集体经济发展可以说还没有起步。
二、抓村干部待遇,免除其发展后顾之忧
村干部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笔者认为,应注重对村干部人才的培养,提高村干部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让其为发展集体经济多出力。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的发展思路、工作底气、能为担当直接决定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开篇布局和发展成效,必须在着力提升村干部的综合能力上下大功夫。
一是要科学选人用人。在选人上,大力改革选人机制,大胆公开选拔致富能人,或者通过全乡公开招考,易村选拔交流,加大大学生村官选派力度,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县乡党政机关、复员军人中选派村干部等方法,大力实施人才兴村战略。要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制度,着力培养一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人才,对锻炼成熟的先行进入村支两委任职锻炼,让他们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健康成长;在用人上,重点培养懂经济、思想活、对党忠诚的 “专业人才”担任村主职干部。
二是改革村干部待遇。目前,乡镇各项工作大量由村级组织承办,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村干部早已成为了脱产全职干部,必须建立村干部经济待遇保障机制和可发展职业规划,解决其后顾之忧。比如把“建立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与当地副乡镇长工资同步调整机制,实现稳定增长”政策做实,每年比照调资,而不是一定几年不变。又比如把“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职位”政策用活,每年公开招考一批村干部,引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还比如,省级层面早日研究出台村干部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让村干部能够放心工作,安心干事。
三是优化教育管理机制。调研中发现,很多村干部学习不深入,心里无底数,主要表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精神学习不深入,更没有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作为首要选择、主攻方向。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集体经济的讲话精神理解不透,更多的只是从电视上、上级讲话中知晓一二。有些村干部甚至于对本乡出台的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文件一知半解,直接导致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如何动手,不敢迈步去当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
三、发展项目要因地制宜,考核标准要灵活把握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简单地把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作为脱贫考核指标。一些主管部门在贫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也把集体收入纳入硬性指标进行考核,投入扶持资金规模一年一般都是100万-300万元左右,但要求试点村集体收入要达到5万元,甚至于10万元以上,乡村两级干部对此苦笑难言,压力很大。笔者认为,这些投向实际能为集体经济带来多少增收难以衡量,只问结果式的硬性考核,只能是使双方都尴尬。发展项目应因地制宜,考核标准要灵活把握。
一是改革资金扶持措施。乡镇政府要指导贫困村提高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申报质量,出台制度规定,统筹用好脱贫出列村奖励资金、驻村帮扶单位帮扶资金、各村自行争取的资金、集体土地征占补偿资金等用于集体经济发展。
二是改革创新发展方式。不能一提发展就要求各村利用山林、水塘等资产资源搞发展。实际上在山区贫困村这些资源并不值钱,至少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很难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见收的效果。乡镇要正确引导各村立足村情,选准项目,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放小,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大家齐上阵,遍地开花。发展应兼顾长短,要符合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环保政策。要实行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通过成立各种类型的村社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社,安排专人负责,实行专业化经营。要落实政策,由县级层面细化2019年4月财政部出台的《关于落实财政支持贫困村微小型项目由村级组织自建自营有关政策的通知》,把低于县内公开招标数额以下的山水林田路及小流域治理项目,交各村通过组建专业工程队、劳务队或项目建设合作社承建,增加集体收入。要拓展项目范围,发展有地域特色的小水果采摘园、水产品养殖垂钓休闲园、药材产业园、茶叶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发展农家乐餐饮业、旅游业、电商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等,总之只要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能够挣到钱就是好产业,好项目,好做法。
三是改革考评制度。改革贫困村脱贫出列考核制度,把村级组织利用现有资产、资源和产品市场、交通优势,开展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情况纳入考核。比如根据各村实情,实地考评村级组织利用集体土地发展中小水果、药材、特色花卉、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情况和盘活集体固定资产、集体资源情况,科学测算发展项目是否有市场潜力,是否能够稳定增收。同时,各部门要改革试点村考核制度,不要硬性规定试点村必须在一两年内收入达到多少万元,关键要看资金是否浪费,看各村是否有实实在在的集体产业、项目,是否能增收,是否有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财政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