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探索完善“强兴带”扶贫模式,即“强村、兴产、带动脱贫”,发挥了村集体在脱贫攻坚中的前沿阵地和兜底作用。
摸清“家底”
掌握村集体资产资源脉搏,
夯实“强兴带”的基础
宿豫抓住全省统一开展村级清产核资的契机,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核查上的业务指导,帮助村级挖掘隐藏资产、唤醒沉睡资产。特别是将扶贫资产(资金)核查确权与清产核资工作相结合,梳理2008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挂钩单位帮扶和社会捐助的扶贫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对早期因化解村级债务已流转的资产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理清账外资产、到期资产、被违规占用资产、违规交易资产。2018年12月全区132个涉农村居共核查出资产6.31亿元,平均每村478.03万元,奠定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兴带”的基础。
充实“家底”
壮大村集体资产资源规模,
抓住“强兴带”的关键
宿豫大力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整合工作,集聚村级发展要素。
首先是聚合资源。出台指导意见,将农民进城入镇、集中居住和土地增加挂钩,将土地整理工作中溢出的耕地进行聚合,确权到村组集体,维护确权颁证的严肃性,扩大村集体资源拥有量。在新庄镇振友村、关庙镇水汉村等4个村试点,把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与土地治理工作相结合,将溢出耕地确权到村集体,每村新增集体土地近200亩。
其次是聚拢资产。全面梳理上一轮村级债务化解时签订的资源、资产承包合同,回收到期资产,清查无偿占用资产,提前终止违规操作、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不平等合同,将产权收归村集体所有。今年新增村经营性、公益性房产18167平方米,新增集体水面约6000平方米。
第三是聚焦投入。产业富民财政补助项目申报优先考虑村集体增收项目,涉农资金优先安排发展村集体经济,后方单位帮扶资金及时转变为集体资产积累。出台《宿豫区振兴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利用村集体预留地、存量建设用地新建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来料加工场所,逐步扩大村集体资产规模。用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转让资金,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今年以来财政直接投入形成村级资产达5000万元。
经营“家底”
提升村集体资产资源效益,
突出“强兴带”的核心
所谓经营“家底”即“兴产”。一方面是兴“资产”。从各村居经济基础、区位、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出发,挖掘村集体资产、资源潜力,全方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盘活村集体土地和四荒资源,通过招标出租、合股经营、直接经营等形式,开发资源经济。全区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64家,占行政村总数48.8%;由村集体牵头组建劳务合作社,以劳务承包的方式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卫生保洁、绿化管养等工作,拓展服务经济;利用标准化厂房、存量房产、仓储设施发展“三来一加”及“五小”项目,发展物业经济。全区今年村级租赁标准化厂房达10000㎡,新增“三来一加”项目200余个。
另一方面是兴“产业”。宿豫实施“一村一品一店”战略,引导和支持村集体依托土地资源和本地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入股经营等形式,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目前全区已形成浅水藕、瓜蒌、金针菜等特色富民产业。
利用“家底”
发挥村集体经济带贫作用,
体现“强兴带”的根本
“强村”“兴产”的最终目的就是带动低收入户脱贫致富,要压实村集体利用集体资产、资源带领脱贫致富的主体责任,挖掘集体经济组织对其贫困成员的兜底作用。将村级经营项目与未脱贫农户建立全覆盖式的对应关系,形成长效带贫机制,区分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优先安排就业岗位,优先提供要素条件,优先收购农产品;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优先入股分红;对符合五保、低保条件的低收入户纳入政府兜底;对既无劳动能力又不符合政府兜底条件的脱贫困难户按不低于每年6000元/每人标准采取村集体补齐、兜底。探索了新庄镇朱瓦村集体草莓大棚“0成本”“返包”低收入农户、大兴镇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低收入户“家前屋后种瓜蒌”。发展庭院经济、关庙镇利用村集体厂房发展“三来一加”带贫等模式,形成宿豫扶贫特色。全区108户脱贫困难户全部由村集体兜底脱贫。
管理“家底”
完善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机制,提供“强兴带”的保障
为吸取上一轮化解村级债务的教训,防止村集体资产再次“清零”,宿豫区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网络监督和考核检查的四监督一考核机制,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村级全部推行村务卡,实行非现金结算;村级财务管理采取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异地委派模式;推行“三资”管理阳光E行动,全区所有村(居)建立“三资”管理阳光E行动微信公众号;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行为,所有交易项目必须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严禁线下交易;出台《扶贫资产611管理办法》,确保村级“家底殷实、带动有力”,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扶贫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