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与了河南省沁阳市乡(镇)、村巡查工作,期间发现不少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按照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做好规范的会计核算,“三资”管理较为混乱,财务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笔者在巡查中发现,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许多东西账面上不反映,会计的信息反映职能几乎没有发挥出来,从而给各种贪污、舞弊行为提供了方便与掩护,也给财产清查和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是只登记总账,不设明细账。比如有些村只登记固定资产总账,不设明细账,不能反映该村现有固定资产具体都是啥、使用管理现状如何等详细情况;有些村只登记发包及上交收入总账,却不设发包及上交收入明细账,不能清楚地反映该村发包及上交收入的具体来源、详细数额等明细情况。
二是不设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涉及货币资金的业务不能按照时间顺序流水登记,当然日清月结也就成了空谈。
三是编制记账凭证时,所附原始单据不是一事一凭而是多事一凭(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导致记账凭证记录的经济内容摘要不能覆盖涉及的多个经济事项,甚至使用办公费用、业务费用、经营支出等含糊不清的字眼描述这些事项,时间长了经手人都说不清楚许多原始单据的具体内容。
四是发生购置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业务时,只核算货币资金收支,不核算固定资产、物资入账情况。比如有一个村购买空调一台,价值2000元,该村记会计分录为:“借:经营支出2000,贷:现金2000”,却没有同步做固定资产账,导致一笔购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变为了现金收支业务。笔者甚至还发现有的村将借入款项记为收入,归还欠款记作支出。
五是收支釆用收付实现制而不采用权责发生制。巡查工作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村都有发包及上交收入,而且许多村的发包对象很多,有的多达几十家,承包费往往一年一交或者几年一交,发包合同也往往一签几年或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不等。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就会造成发包对象拖欠了承包费而账上不反映(账面上没有),究竟拖欠了多少不清楚,哪一年拖欠的不清楚,拖欠了几年也不清楚。时间久了甚至连村干部也说不上来,尤其是换届后更是一笔糊涂账。
笔者在巡查中多次遇到由于账目不清导致村级发包方与承包户“扯皮”的现象。有些承包户只交了最近一年(期)的承包费,却借着村里账目不清、村干部说不清楚的机会,坚持声称已提前上交了全部年度的承包费,企图蒙混过关,而村干部由于缺乏相应书面证据难以催收,造成村集体资金流失。
六是难以进行资产债权清查,到期账款应收不收。由于没有明细账,村干部说不清楚村里的固定资产、库存物资都有啥,所以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也就成了空话;再者由于收入和支出采用收付实现制,具体都是谁拖欠了承包费账上也不反映,对拖欠的承包费也难以及时清收。
除此之外,村级财务不公开、经济决策过程不民主也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有些村的土地、房屋租赁发包等未经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公开程序,也未经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等民主程序,存在暗箱操作行为。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农村“三资”管理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农村财会工作人员会计业务素质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村级财务的能力;个别财会人员故意为之,因为账一旦记得太清了,那么一些不合理开支就难以入账,所以存在能够规范而故意不规范的现象。
二是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监管队伍。笔者所在地区乡镇一级没有农经站,只有农业综合办公室,其中指定一人分管农经,分管农经工作人员每天忙于应付乡里各种杂务,无暇顾及农村财务管理。分管农经工作人员大多非财会专业院校毕业,不懂会计业务,村里的会计业务工作多由乡镇财政所代管,但财政所日常工作繁忙,很难拿出人力、精力专门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监管。
三是有的乡镇存在顾虑,不愿主动插手村级财务管理。笔者发现,有些乡镇工作人员由于经常跟村干部打交道,很多工作也需要村干部配合,导致明知村里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却不愿过问,怕触及深层次问题得罪村干部。
四是有些领导虽然想将农村财务管理好,但由于没有专业的会计业务知识,从而不知道农村财务管理的切入点、突破口。
为此,笔者从实际入手,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要联合建立专业的农村财会培训指导机制,对基层农村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乡镇对农村财务收支开展审计,促使农村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
2.乡镇要加强对农村财务公开的监管力度,有关村集体的土地、房屋租赁等发包必须经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以及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程序,有关发包及上交收入的清收情况必须定期公开。
3.笔者建议落后地区要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开发专门的村级财务公开软件,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农村财务公开工作。
4.将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纳入市(县)委巡查工作内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市农业农村局、焦作市农经管理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