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用活村级扶持资金
时间: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中国农村网 作者:□ 井立义 字号:【

  山东省东平县彭集街道自2015年被财政部确定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以来,在增收项目选择上坚持项目敲定必须符合村域实际、集体收益必须予以强力保障、服务功能必须得到明显增强、实施内容必须利于精准脱贫“四个必须”,探索扶持资金“直接注入”和“资金池循环”两条腿走路,让上级拨下来的钱发挥了更大效益。

  (一)平台建设奖补。根据顶层设计,试点村规范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搭建项目实施平台,能够正常运营且效益较好的,根据规模大小、收益高低奖励5万-15万元资金。

  (二)基建投资奖补。试点村项目所需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设备购置、器件组装调试等完工,经专业机构评估验收,按确认投资等额给予资金奖补。

  (三)流动资金贷款。从国家扶持资金中拿出500万元存入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按3倍系数放大形成资金池,试点村通过办理借贷手续(到期还本付息,利息由扶持资金补贴),解决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难题。

  (四)债权投资本金。对于地理位置偏僻、制约因素较多、难以落实经营项目的村,由街道办事处统一规划,与扶贫产业园对接,按照债权投资有关规定,采取扶持资金与银行贷款 1:1 出资方式,由试点村作为债权投资人将资金注入成长性好的企业,按出资比例和约定投资回报率共享收益。

  彭集街道在保证资金运营安全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各试点村多方发力,26个试点村共摸索出五种发展模式。

  模式一,资源利用型。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经营,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实现兴村富民。马流泽村发挥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谋划建设了集垂钓休闲、娱乐餐饮、康体保健、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和土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旅游休闲中心—龙泽生态园项目,形成了“一园、一街、一区”乡村旅游新格局。一园即果蔬采摘园。建成占地20亩冬暖式大棚8个,种植有机草莓等供游客采摘。一街即民俗一条街。投资15万元,搭建长600多米民俗一条街,两侧栽植葡萄等观赏作物,农户靠经营农家乐餐馆、旅社、土特产品等特色产业,吸引城乡游客。一区即休闲垂钓区。利用大清河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设480米垂钓区和水上乐园,为游客提供垂钓、娱乐等服务。该村2017年村集体实现收入70多万元,农民首次人均分红650元。

  模式二,服务发展型。村集体通过为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有偿或低偿服务,在促进各类主体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富村。后亭村投资50多万元利用集体闲置办公场所建设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划分公共服务、专家诊断、电商实训和产品展示四大功能区,聘请专业技师驻村培训,向村民传授网络店铺开设、选品、美工、运营、客服等技能,搭建众乐筹、乡村购等电商扶贫平台,对接手工绳编、五谷杂粮等产业项目,成功培训电商人才500余名,开设网络店铺131家。初步实现了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经营主体得实惠的目标。

  模式三,物业经营型。以盘活存量资产,建设厂房、经营门店、公寓等为抓手,利用收取承包金、租金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赵楼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在村北331省道沿线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外来纸业公司投资300万元,主打纸张切割、分装。村集体通过提供厂、路、水、电、讯和招工等服务,既解决了村内三四十人就业问题,又可获每年20万元租金收益。

  模式四,混合经营型。由村集体牵头,或参股兴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制企业等,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土地、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等要素的作用,通过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苇子河村村“两委”牵头领办百老大土地股份合作社,租赁老粮站作为经营场所,以150万元扶持资金为集体股本,吸纳村民以320亩土地入股,全部种植优质小麦,采取保底加分红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社还开办“粮食银行”,鼓励成员以粮入股,统一存储,视市场行情巧打时间差择机销售,既解决了农户储粮难题,又保证了收益最大化。2017年,村集体增收4万元,还带动5户贫困群众脱贫。

  模式五,债权投资型。针对实施增收项目的老大难村,街道办事处统一调度,村集体依托扶贫产业园,打破社区、行业、所有制限制,利用购买企业债券等形式借鸡生蛋、借船出海,跨界形成资产经营公司、合作联社等经济组织,渗透其他主体经营活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10个试点村将1080万元扶持资金投入山东海工科技、滨河钢构等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年投资回报率不低于8%,村集体当年实现收益80多万元。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