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作牵引 特色产业助脱贫
时间: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中国农村网 作者:□ 侯立阳 字号:【

  2013年,云南省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如何脱贫摘帽、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一直是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磨皮村为应对甘蔗产业下滑的不利形势,2014年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建成褚橙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4356.7亩,项目累计投资达1亿元。流转以往农户栽种甘蔗或玉米但产量不高的田地,不仅盘活了农户低产田,并形成了柑橘种植产业,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2017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土地流转租金收入、烤烟、蔬菜、务工为主。

  磨皮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自2014年3月份启动,4月份签订流转合同并一次性支付第一个5年租金,项目涉及6个村民小组208户农户,总面积4356.7亩(最少户5亩,最多户68亩,平均每户20余亩),租期30年,租金每亩年标准为台地800元、20度以下坡地400-600元,平均租价为730元。

  筑巢引凤,成功探索合作发展路子。面对甘蔗等传统产业下滑的形势,村党总支及时调整思路,充分盘活土地资源,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突破、招商引资为平台,2014年3月成功引进云南传承果品有限公司和新平励志果业有限公司建成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新平县土地流转项目中连片面积最大、农户比较效益明显、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快的典型,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资源相融合的合作发展之路。

  服务先导,有效提升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选准发展路子后,为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磨皮村党总支部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分制管理、扶贫挂钩联系、党员帮扶产业等工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召集全体党员干部组建为民服务队入组入户,宣传项目建设内容、发展前景和带给群众的实惠、帮助群众算清经济对比账,引导群众把思想统一到村党总支的发展思路上来。2个月的时间,服务队共开展上门服务500余次,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共识,有力促成了项目顺利实施。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探索出一条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发展的路子。

  利益保障,有力助推群众增收。村党总支始终以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为前提与企业开展合作谈判,探索出一条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租金增长机制。土地流转租金每5年一付,从第二个5年开始每5年流转租金每亩上浮10%。二是建立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企业按照11亩左右为一个单元划分给农户管理,并给予利益保障,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三是建立用工保障机制。企业各项建设必须优先使用当地劳力,村组以“专业组”等形式有序组织群众参与企业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实施土地流转后群众的收入来源从单一的甘蔗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管护收入+务工收入”多元收入。2014年涉及土地流转的208户农户,户均实现收入4.3万元,比流转前增加收入2.1万元。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移栽后的第4至5年试挂果期,农户的收入变为“管护费+提成”,提成按产量每公斤不低于0.85元给群众,且随行就市逐步调升。从第6年即柑橘进入盛果期后,农户的收入变为按产量“提成”,加上流转和务工收入,预计每户年收入将达7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前,4300亩甘蔗产量17200吨(亩产4吨),可实现收入774万元,208户农户户均年收入3.7万元,扣除成本后,户均年纯收入2.2万元。实施土地流转后,在盛果期前,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5万元,获得管护费1.8万元,获得劳务收入1万元,合计4.3万元,比流转前多收入2.1万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单元按管护提成计算收入4.6万元,加劳务收入,农户年收入将达7万元以上。

  整合资源,极力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村党总支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现企业反哺农业。企业入驻磨皮村后,在项目区投资4500万元,改扩建500-1000m³蓄水池13个,新建30000m³小坝塘1个,架设引水管网100.5公里,除险加固水库2个;投资1100万元实施坡耕地整治,计划投资6300万元的新建小型水库一座,计划投资1380万元硬化4.5米宽村庄道路17.2公里,覆盖9个村民小组。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成功落地和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磨皮村脱贫步伐。两年来,农民的生产经营意识有了较大改观,实施土地流转后,6个小组群众新购置农用车28辆、生活用车32辆,新建抗震民居房37幢,有67户266人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昆广网络))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