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立冬,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刘元九的家中,放着厚厚的一摞家庭账本。时间跨度从1982年至今已有36个年头。在这厚厚的一摞账本里,不仅记录着刘元九一家家庭收支情况和收支结构的变化,也同样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成为观察中国“三农”变化的鲜活样本。
账本记录40年 幸福指数直线升
翻开一本本账本,刘元九将每一笔支出收入都事无巨细地全部入账,内容有增有减,从一开始简单的农业收入、农业税,到现在的农业收入、电力通讯、燃料、生产投资、医疗费用、差旅费、人情往来等33个项目,准确地记录着农民生活改善的“上升曲线”,同时也传递出更为丰富的生活信息。
在交谈过程中,刘元九对账本中缴纳电费、免交农业税费、资助儿子购房费用这三个时间节点印象深刻。1986年,当刘元九第一次在账本上写下电费两个字时,感慨万千。刘元九回忆说,“通电后,村民纷纷用上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村里燃油机磨坊也改造成为电动的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2004年、2005年中共中央再次发布有关农业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结束农村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在这之前,刘元九一家三口一年要上缴税费近七百元钱。2005年,不再缴纳税费的第一天,刘元九特意和乡邻喝了一杯庆贺。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农民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刘元九资助给儿子13万元在平度购买了一套商品房,2011年再次资助儿子5万元买房。“多亏了这几年来党的利好政策,不然我们农村人哪敢在城里买房子。”刘元九说。
把记账当成喜好 坚持36年“记账长征路”
1945年到1955年,刘元九的父亲曾义务帮共产党收税、藏军粮,十年间没有收取一分一毫的报酬,也没有索取不属于自己的半两粮食。他认为为国家做事是义务,是责任,更是使命和担当,理应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因此,在刘元久干保管员的那几年,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刘元久至今,他以此严于律己,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在工作、生活、为人的方方面面都高标准要求自己。
刘元九曾在村中担任过多个职务。1973年到2004年,他分别当过生产队保管员、大队农业技术员、村会计、银行代办员等职务。在这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受父辈的影响教育,他忠心赤胆、克勤克俭、坚持不懈的品格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1973开始在生产队当保管员,负责记账期间,有时候查村里以前的事情,因为账不全,总是查不到,于是刘元九就产生了记账的想法,这一记就记了36年。刘元九说:“人活着总得有点想法,有点喜好,要不然太没意思了。而且这东西对于认为没有用的人来说它是无用的,而对于社会来说,或许他就是有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党员要有‘不忘初心’的精神,坚持追求理想,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刘元九走过的36年“记账长征路”,并非一日之功,是坚持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记录而成。一个平凡的农村人创造了不平凡的故事,他“不忘初心”的精神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一摞小小的账本上,影响着他的子女。40年时光转瞬即逝,刘元九的家庭账本已两次入选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记忆”。40年风风雨雨,刘元九的家庭账本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记忆、一种文化,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