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霏霏,山河尽在一片濛胧之中,点缀的绿色却更显出蓬勃的生机。在西藏风光旖旎的尼洋河畔,坐落着这样一个阿吉林特色经济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让藏区的特色农牧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让藏民们分享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
“把藏民会的生活技能转变为增收本领”
阿吉林合作社位于西藏林芝巴宜区八一镇色定村。该村不论是老妇或是少女,都会手工编织,这原本是经济不发达时的必备生活技能,此刻已然转变为增收致富的本领。而这转变的奥秘就是阿吉林合作社。一位社员大姐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原先就在家务农,2011年合作社成立后,就来这做手工编织,最多时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
记者在合作社手工艺品作坊里看到,并排而坐的5位社员姑娘正在认真地记录着授课老师的讲解,桌前摆着的是彩色针线和珠玉等装饰材料。这样的授课在阿吉林合作社十分常见,理事长娟安介绍说,今天的老师是特意从西藏悉卜野联合社请来提高社员手工编织水平的。悉卜野联合社也是娟安牵头成立的,包括除了林芝外,山南、日喀则等地的几家卖藏区特色产品的合作社。
据了解,娟安并不是色定村人,她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却覆盖了色定村全体村民。在合作社,不管是看门的大叔洛桑,还是小道上碰到的任何一个社员,谈起娟安都流露出敬佩之情,“她原本在旅游公司当经理,相中这里的旅游资源就辞职留了下来。”一位社员对记者说,从最初开度假餐厅到2011年推动成立合作社,大家早已把她当成了村里人,也早已不叫她的本名久旺卓玛,而改叫昵称娟安了。
合作社带动的不仅是社员的增收,还吸收了周边村的适龄劳动力。来自四定村的央宗就是其中一位,今年24岁的她,在合作社负责餐饮工作已经2年了,现在每个月能有4000元收入,“如果没有阿吉林的话,我可能只能务农。”央宗十分朴实地说。娟安介绍,下一步打算让央宗升职当合作社的餐饮部经理。
现在,社员们制作的串珠饰品、牛皮烙画及刺绣唐卡等民族手工艺品不仅在拉萨、林芝的门市店可以买到,还通过网络销往全国。一同销售的还有合作社加工的社员各户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这得益于早期注册的商标和统一的精致包装,使得合作社收入十分可观,仅去年一年营业额达400余万元。
“财务全公开,没什么不放心的”
据了解,“阿吉”在藏语里是“姑娘”意思,而“林”是“聚集”的意思,娟安表示,当初定这个名字也饱含了她和藏民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富的信心。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村民会这么信任一个外来的姑娘时,村委会主任央金的回答十分坦率,尽管她没嫁到我们村,但她的全部产业都在村里,她的钱都投在了这些固定资产上,央金笑称这些是“跑不了的。”最初娟安提出要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也遇到了村民不理解等阻碍,为此,央金也做了不少工作,最终达成一致,全体23户村民用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占股10%,并推选央金为合作社监事长,监督理事会。
在合作社的现金日记账上,记者看到,每一笔应收、实收款都记得清清楚楚。央金说:“除了章程都公开外,合作社的财务也是全透明的,大家随时都可以来查看,没什么不放心的。”
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制度保障了合作社的顺利发展,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社员通过向合作社销售藏鸡等土特产品、在合作社打工、入股分红等三种途径增加了收入。原本小小的自然村,如今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11年的8623元,增加到2016年的14373元。
关于下一步发展,娟安的思路十分清晰,尽快把品牌做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吉林”,购买藏民的特色农民产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