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资金监管探析
时间: 来源: 作者:admin 字号:【

一、征迁资金监管现状

目前,征迁安置资金监管大多是 事后监管,多发生在拆迁结束以后, 房屋基本上拆除完毕,土地也已征用 到位,资金监管接触的资料多为书面 材料,既多又杂,被监管单位提供的 数据真实性很难考证,界定拆迁房屋 是否属违章建筑,是否在规划拆迁红 线范围内的难度大,加之征迁参与的 人员多,涉及群众面广,房屋结构参差 不齐,补偿标准不一,给事后资金监 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难以对拆迁项 目进行很好的监督。

二、征地拆迁资金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

(一)补偿标准尺度把握不严。资 金监管中,发现征迁户之间补偿标准 不一致,有超标准补偿现象。主要原 因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执行的征迁政策大多为几年前的政策,依据的补 偿标准也是过去的,随着物价上涨, 补偿标准与现实脱离,征迁过程中执 行有难度;另一方面为了赶进度,有些 项目征迁主体可能对一些钉子户、关 系户、难缠户等放宽尺度,补偿没有 严格按照征迁标准执行,这就造成被 征迁户互相攀比观望,使征迁工作陷 入被动,耽误了工期,也增大了征迁成 本。同时,工作经费支出没有统一标 准。征迁工作大多为阶段性工作,大 多成立相应的指挥部,各种经费支出没有统一标准,往往采用领导集体会 商的方式确定,管理不到位,财务核 算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拆迁成本。

(二)估价方式不够规范。征迁工 作中涉及的房地产估价公司等其他相 关单位,多由委托产生,缺少必要的 招投标程序,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 还有一些拆迁户自行寻找房地产评估 公司对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公司名 义虚增资产价格,增加谈判价码。

(三)拆迁安置不及时导致拆迁 成本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由于资金不 到位等原因,拆迁进度和安置房的建 设进度达不到要求,大多不能按协议 约定及时交付被拆迁人,进而导致超 期安置,过渡费支出成为安置房建设 中难以控制的成本支出。同时,这部 分费用往往也因资金原因不能按期支 付,被拆迁居民的正常生活得不到有 效的保障,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四)档案收集整理欠规范。征 地拆迁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实施周期 较长,涉及人口和实物指标的登记核 实、财产和生产资料补偿、征地拆迁 安置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客观上,征 迁工作人员较多,职责上有分工,日 常工作有人做,大多认为征地拆迁档 案管理与己无关,档案收集多少算多少。事实上,完善的征地拆迁档案资 料有利于正本清源、排疑解难、澄清 是非,理顺不良情绪,化解各种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征迁资金监管工作 的建议

(一)在一定层次上制定合理征迁 安置、资金预算方案和补偿标准,科 学使用征迁资金。搞好资金“事前、 事中、事后”监管,督促相关部门要在 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征迁实 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征迁安置方 案、准确的资金预算方案和合理的征 迁安置补偿标准,实施过程中严格执 行,杜绝随意性。

(二)加强全程控制,有效规避资 金监管风险。财政分局自征迁开始就 要提前介入对征地拆迁的丈量及地 上附属物的确认,有效把握住最容易 发生问题的拆迁征地丈量勘测、评估 等各个环节,并加强全程控制。这样 能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进征迁管理 工作规范化,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 错误;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征迁单位、 被征迁户与相关单位、个人相互勾结, 套取补偿资金,从而在源头上及时防 范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对涉及评估公司的还要监督其评估程 序,评估结果经资金监管部门审核后 再作为征迁资金结算,防止评估结果 随意更改。

(三)以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为 政府资金保驾护航。征地拆迁安置补 偿是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焦点。为 确保政府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同时也 确保老百姓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需 建立和完善征迁工作规程、制定征迁 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工作经费使用管 理等制度,使征迁操作公开化,明确 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征迁工作 的公开、公平、公正,合规、合理、合 法,使征迁工作健康有序进行,保障 征迁工作经费各项支出有章可循,避免不必要支出。进一步加强对村、场 干部的廉洁教育,加强征地拆迁资金 的管理使用,利用各类公开媒体及时 公开征迁资金相关事项,利用现有的 网络资源,加大督查力度,杜绝征地 拆迁过程中各类违纪违法事件发生, 确保科学规范地管理征迁资金。

(四)深入征迁现场,获取第一手 资料。土地、房屋征迁工作量大,涉及 范围广,人口多,各拆迁户房屋结构不 一,面积不等。加强依法监督,如有必 要,还要采用摄像、拍照的方式,记录 一些图像资料。要详细了解征迁的范 围、征迁的内容、安置补偿的标准、补 偿资金的落实情况,监督补偿专项资 金的使用和流向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