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 鄂中的徽韵文化古村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笙清 字号:【

  我爱好旅游,尤其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情有独钟,如安徽宏村的明清屋舍、婺源的徽派古民居,闽西一带的客家土楼,北京的四合院,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它们凝聚着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岁月留存下来的珍贵艺术宝藏。当我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时,眼前的一栋栋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民居是那样眼熟,白墙黑瓦马头墙,无论是排列布局,还是建筑特色,都与独具特色的徽派古民居多相吻合。通过导游的解说,我才顿悟:原来,我来到了一座迁徙的徽韵文化古村。

  大余湾,位于湖北鄂中的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一个以余姓聚居的古老村落,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有108户,居民3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余姓,这里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双泉村由13个自然湾组成,大余湾是其中一个。大余湾占地面积300亩,山不高而灵秀,水不阔而清澈,风光旖旎,宁静怡然,亦是著名的木兰生态旅游风景区“木兰八景”的第一站。古村整体布局奇特,75栋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外墙屋檐下的手绘彩色壁画精美绝伦,民居内的木刻、雕窗古色古香,为这些徽派古民居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2002年11月,大余湾古建筑群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走进大余湾,视线里的古民居依山傍水,20余条巷子四通八达,呈现出“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的风水格局。大余湾有一首流传多年的民谣,相当于该村古民居建筑规模、样式、特色的生动写照:“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百子堂、建于晚清的刘二婆故居等,都是大余湾古民居中极具魅力的建筑。百子堂为前宅后园结构,是一幢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拥有房屋100余间的大宅,其主人崇尚尊孔读书,家族中有多人科举及第。经过岁月风雨的无情侵蚀,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存,目前向游客开放的是其中幸存下来的一幢建筑,门前两边摆放着两件仿制的青铜器物。德记花园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花园内的一棵桂花树已有200多年树龄,高达10余米,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探出院墙。有些古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已破败不能居住,通过墙上木牌上的文字,可以探寻到古宅当年曾经显赫的风貌。刘二婆故居是一幢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大宅,始建于清末,精美的壁画下面写着“荣华富贵”四字。室内木雕精美,陈设古色古香。刘二婆生于清光绪初年,是民国年间黄陂唯一的女镖师,力大无穷,武艺精湛,远近闻名。

  跟黄陂当地民居不同的是,大余湾的古建筑并没有一味追求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如出过小儿科“神医”余家炳的真诚药局就是坐西朝东,喻示着主人对“紫气东来,万事如意”的美好祈盼。真诚药局建于清乾隆年间,药局第一代主人余家炳精通医理,毕生研制出许多奇方,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是驰名四方的“神医”。沧桑变迁,这里尽管没有继续经营打理药局生意,却至今仍住着“神医”的后裔。走进大门,只见敞亮的天井里摆放着几把木椅,木门和隔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水池里,几只木盆接满雨水,池边,几盆鲜花正恣意怒放。房梁下和木门上挂满了腊鱼腊肉,与几只大红灯笼一起组合成一幅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图案。抬头仰望,透过四边小青瓦圈成的天窗,只见户外绿荫纷纷,为古民居增添了盎然生机。室内,除了古老的清式架子床和扶手椅,主人还保留着“真诚药局”的牌匾和中药柜,依稀透露出药局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

  大余湾村落不大,但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如清水河畔的智慧泉,相传是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清水龙王的女儿为报答村里的一个后生小五的救命之恩而挖掘出的一口泉,至今仍泉水清澈,清冽甘口。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平坦村道上,只见一栋栋古宅石墙小布瓦,硬山顶,翘角鸟兽檐,高门楼巍巍,天井回廊,厅堂厢房,木雕隔扇,石鼓雕窗,工艺精湛,但在徽派建筑艺术特色上又有所创新。如颇具特色的“滴水线石墙”,石墙上打凿的用于引流雨水的线条,就与传统的垂直线不一样,而是呈一定的斜度,当雨水从房檐上落下来,会顺着打凿的斜线流到地面,避免了雨水渗透到宅内。

  一栋栋古民居外墙上的近千幅手绘壁画,借鉴了鄂中民居屋檐画的特点,有的门楼上不足5平方米的狭小立面内,居然容纳了24幅色彩斑斓相对独立的壁画。画面上,神话人物、戏剧故事、四时花卉、飞禽走兽、山水祥云等内容丰富,有的还自成系列,赏心悦目,一幅幅漫步闲品,就像在翻阅一本跌宕起伏、情节前后连贯的连环画。由此可见大余湾人也没有一味地墨守成规,所谓入乡随俗,当他们融入鄂中生活后,在建筑上很好地融入了当地建筑特色,相得益彰,令人啧啧称奇。

  大余湾村民勤劳聪慧,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制陶业长盛不衰,其产品“川里货”一直供不应求,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匠作之乡。转过一道街口,只见道边堆放着一些蜂箱,一处古民居墙上镶嵌的“蜂农世家”木牌,才知这里的主人,是世代相传专门从事养蜂酿蜜的蜂农,主要以酿制出售荆条蜜、百花蜜为营生。

  大余湾还是当地著名的书香名村,自建村以来,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历史荣耀。明清时期,大余湾出过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更是涌现出百余名流,留下“一门四博士”“父子四留洋”等传奇佳话,大余湾的耕读传家,已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在一处空地广场上,六角攒尖顶式的有余亭掩映在浓荫里,上方挂着“有余亭”的匾额,亭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明月清风兴万岁,高门望族有余庆”,联句言简意赅,既有大余湾人的历史荣誉感,又充满了对余姓家族兴旺发达的寄托。有余亭始建于明代,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在的有余亭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这里是大余湾的中心广场,沿着四通八达的石板道,可以通向古村的每一个街巷。有余亭附近,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005年9月16日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乡村”石牌及“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的石碑。有余亭对面道旁的一块木质看板上,张贴着印有李幼斌等著名演员的大幅宣传画,才知道这里还是《烽火木兰山》《杂技皇后夏菊花》《好想和你在一起》等影视剧的取景地,古老的大余湾村落民居,被一次次搬上银幕、荧屏。

  走在大余湾的古街村巷,满目都是古宅、戏楼、烟馆、赌场、水车、石磨、石臼、石碓、纺线车、织布机等岁月遗存,以及墙上的标语、门额上残存的对联、路边的灯杆、穿行在石板道上的摩托车等蔓延全村的现代生活气息,身临其境,颇有几分穿越时空之感,只有树上不绝于耳的蝉鸣,仿佛在不停地述说着大余湾流年里的故事。

  漫步在大余湾的石板道上,满目斑斑驳驳的古民居间,生长着一些参天古树。水杉、松柏、榆柳,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杂树,它们生长在塘畔、路边、院落中,有的直立挺拔,高耸入云,好似守卫古村的称职哨兵;有的林荫如伞,撑开在古民居的上空,仿佛在为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民居遮风挡雨。道旁屋边,有些当地村民坐在小凳上,向游客兜售蜂蜜、豆丝、姜糖、糯米糖、搅搅糖等土特产。几处古民居上炊烟缭绕,门前布篷里游客满座,大快朵颐,惬意地享受着农家饭庄里提供的黄陂三合、锅巴粥、土罐鸡汤、干煸豆丝等美食。除了经营饮食生意,还有绝活表演、皮影戏、木偶戏、斗鸡等娱乐项目,供游客观赏。

  游览大余湾,要了解该村历史变迁,余氏宗族博物馆值得一看。余氏宗族博物馆紧挨着“真诚药局”,依托一幢古民居而设,在不大的展示空间里,几乎浓缩了大余湾的余氏族源、古代纪略、近代风云和村风民俗,宛若一部大余湾建村历史、民俗风情、余姓繁衍的微缩景观。

  游罢出村,远眺后山上的古山寨、文昌阁古朴沧桑。回眸青山绿水间的古村如一幅水墨卷轴,钟灵毓秀,美轮美奂,真是兴犹未尽。归程中,听说春天的大余湾更美,3000亩油菜花海让四方游人纷至沓来,心里不禁充满了来年赴一场大余湾春天之约的美好期待。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