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秋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影子 字号:【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唐 徐凝 《八月十五夜》

  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中最美、最富诗意的节日。听着古老的曲调,尝一口清甜的秋茶,鼻尖飘过阵阵的菊花香,金色的月光倾洒下来,何等醉人!自《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千百年来,中秋民俗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沉淀。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拜兔儿爷等,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然而,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群众在欢度中秋时也各有特色,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了解不一样的中秋习俗。

  北京胡同 拜兔儿爷祈平安

  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

  兔儿爷,别婵娟,走向大地显灵仙。

  ——北京民谣

  在老北京习俗里,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儿爷。前门大栅栏附近一个叫杨梅竹斜街的地方,有一间隐藏在胡同深处的“老北京兔儿爷”店,这里的兔儿爷以及手艺人还保持着过去的味道,小店的主人,便是“兔儿爷张”的第五代传人张忠强。

  聊起兔儿爷的话题,张忠强像是打开了久封的话匣,“这兔儿爷,来头可不小!很久以前,老北京城里发生了一场瘟疫,老百姓死难无数,嫦娥见此情景,便派玉兔为百姓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白衣郎中怀抱着玉杵和药臼来到民间,很快消除了京城内外的瘟疫。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绘做成它的样子供奉在堂前,尊称为:‘兔儿爷’。逢年过节,特别是中秋佳节,都要供奉祭拜,慢慢地它也就演变成保佑全家平安吉祥的守护神。”

  “兔儿爷的制作,心里要有形,手里还得有艺。”张忠强说做兔儿爷的要点是“三分坯,七分绘。”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溜好泥后,就可以放入两面模里了,待大致成型后,还需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最后还要扎耳朵眼儿、背旗眼儿。这样,从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扎耳朵,坯就初步成型了,成型的坯还得阴干五六天,才能进行彩绘。

  兔儿爷影响了北京人生活的诸多层面,在兔儿爷身上不但体现了北京戏曲、节日生活等民俗文化的流变,还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每逢中秋,市面上还会出现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兔儿爷;在庙会等传统文化场所,兔儿爷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角色常客,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

  太行山里 打月饼品古味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清 袁景澜 《咏月饼》

  每到中秋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餐桌上放上各种月饼,你还记得儿时月饼的味道吗?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上浮朴拙的图样,入口香甜,层层酥香。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盂县小崔家庄村,仅有的几家庄户人,还在使用旧式土炉,每年都会做些“自家味道”的月饼。

  今年60多岁的牛文明,一看就是做月饼的大师傅,最考验功力和经验的是馅料的配制和月饼皮的制作。牛师傅说,月饼原料的搭配和比例很讲究,他有自己的秘方,一斤面搭配多少鸡蛋、油、红糖及馅料,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牛师傅认真地用秤一项项称重量,口中念念有词,十斤面要配三斤油三斤水,这样烤出来的月饼最酥,同时每斤面需要八两馅,总共能打出来六、七十个月饼。

  三分制作七分烤,他的烤炉原始古朴,叫炉都有点夸张,其实就是几块石头上放了个深口的铁鏊子,上面再盖个浅口的铁鏊子,牛师傅把扣好的月饼一个个摆在深口铁鏊上,盖上铁盖,开始使劲煽火,木炭样的柏树根不一会就烧红了,随之飘出一股清香特异的柏油味。大火烤了五分钟,牛师傅打开盖子,逐一翻了一下月饼,盖上盖子继续用小火再烤五分钟。说话工夫,月饼出炉了,金黄的月饼整齐地排列在鏊子上,橙黄色的表皮散发出阵阵香味,看着黄澄澄、香喷喷的月饼,让人禁不住咽下口水。没有华丽的包装,还带有一点点炭火的焦香,但这是最传统的手工月饼,最淳朴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质朴、明艳、实在。

  江南水乡 赏明月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皓月当空,徜徉于灯雨长廊、花前月下,把杯闲坐,静看月自水中出。水乡赏月,似乎空气中都笼罩着一股诗意。那种闲适的氛围,伴随着水汽升腾、扩散,让人沉醉。水与月交融,人与月相对,一切都妙不可言。而乌镇中最佳赏月处莫过于西栅,夜色是那样的撩人,灯火阑珊、渔火点点,这一幕幕如天上人间般的夜景,让人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夜幕降临,灯光早已将西市河沿岸勾画得晶莹剔透。西栅的灯光色彩很谐调,那檐下的黄,墙边的白,自自然然地展示着每一处值得显露的美。古树下,桥拱里,水阁石柱中,河埠台阶上,各种暖冷色调的点、块、线状灯光相互辉映;高耸的马头墙、观音兜,起伏的老建筑屋脊线,楼亭的飞檐翘角,甚至鳞次栉比的瓦面上都被灯光勾勒出本色的轮廓;更有民宿、酒家的灯笼点缀其间;原住民家的门缝中、窗棂间漏出的点滴灯光透出了温暖的亲情,还有那一条条船打起的灯笼,像千千万万只萤火虫。

  坐船,也许是最惬意的夜游方式了。沿西市河泛舟,船如同在灯河中漂浮,水上水中灯光辉映,船桨轻摇,如划破了一池碎银。站在船头观望,有的桥似拱拱相望,有的桥如长虹卧波,有的桥原味古朴,有的桥雕饰唯美,桥连桥,桥映桥,真是一个桥的世界。听船老大说,过去,乌镇曾有100多座桥,现在保存下来的,也有72座之多。“雨读桥”“定升桥”“通济桥”“仁济桥”“翠云桥”……从一座座石桥中穿越,好像穿梭在一个个时空隧道;“彩虹跨水明如画,白石横空影若环”“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停船细读那一副副意味悠长的桥联,如同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如此地沿河慢慢而游,桨声灯影,早不知身在何处了。

  徽州古镇 伴“月沼”醉桃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

  说起中秋,就会联想到月亮,而那些与月亮有关的地名,也总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在古徽州“画里乡村”——宏村,就有一处由天然泉水汇成的月形池塘“月沼”,一汪碧水是村子里九曲十八弯水渠的起源,池塘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的房屋整齐有序分列四旁,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错落有致的民居,老百姓称月塘,因形似半月而得名。

  据说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辛和夫人胡重娘,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便请风水先生及族内的长辈能人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水系蓝图,又把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引水入内。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形,而胡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挖成半月形,重娘的意见被采纳,月塘最终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

  过去,徽商妇们在岸边浆洗、在水边倾诉,思念远方的亲人,叹息似水流年的年华。而今,月沼常年碧绿,水平如镜,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微风柔波,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真是远离喧嚣尘世的一方桃源。

  月沼四周是古老的屋宇,高大斑驳的白墙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站在这里,如置身于一幅纸质已经有些泛黄的水墨画中。一瞬间,灵魂远离了生活的喧嚣和烦恼,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宁静淡雅的美感中了。水里有游人和屋宇清晰的倒影,可惜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一阵微风吹过水面,已看不清游人的身影,只有那百年的老屋在水面上荡漾。窄窄的小巷,高高的院墙,清澈的溪水,饱经风霜的古树,让人留恋,让人陶醉。人和自然在这里得到和谐和统一,水映着天,天俯瞰着水,人在画中,情在景中。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