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美丽行程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庆华 张璐 字号:【

  用时133天,赴全国31个省市区,走访108个美丽乡村,撰写104期《简报》,行程8.6万公里,自费17万元……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民俗园的乡村振兴展馆里,380块展板鲜活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古稀老人的壮举。他银丝缕缕,红光满面,双眼炯炯有神,话语铿锵有力,一丁点都不像72岁的老人,他就是张林成,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原会长、中组部授予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三农人物……

  提起这些称号,张林成还是最喜欢被称作“美丽行者”,即一直在三农研究的路上探寻、行走的人。

  美丽行者 百村走访

  在乡村振兴展馆里,有一幅《走访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态势图》,图中五颜六色的路线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张林成的走访路程,东到上海,西达西藏,南至海南,北抵黑龙江……看着记者一脸的震惊与疑惑,张林成坦言:“我一直在农村工作,对农村有着很深厚的情感。2017年4月份我受邀参加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揭晓仪式’,就萌生了走百村的想法。”对于一个年届70岁老人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走访之前,我制定几条自律准则:不开介绍信,不打电话通知,不用村接送,且差旅费自理,还专门买了张地图,把108个美丽乡村所在地域用红色标记出来,按照地域相近原则,划分成11条路线。再把相关信息打印成表,走哪条路、坐什么车、跟谁联系等都做到心中有数。”

  每走访完一个村庄,张林成都会逐一分析,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审视该村发展及建设成果,并把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创新做法总结出来。为了快速地分享和传递各村经验,他编写宣传《简报》,不会用电脑,就手写记录;为提高效率,他白天走访,晚上写简报,下了火车直奔农村,而且就连火车站的候车厅也成了他临时整理材料、撰写文章的地方;为了抢时间赶路,他坐过“130”、电动三轮车、摩托车,也曾买过站票前往;语言难沟通,他就写给对方看让其确认,以确保表述准确;为了保证质量,工作人员录入后,他还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为了不留遗憾,他把最难完成的西藏两个村庄安排在最后。“就算在西藏有什么闪失,也不会遗憾,至少前面的我都完成了。”他开玩笑地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忍着恶心、呕吐、流鼻血等高原反应,边吸氧边走访,翻越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4座山峰,经历了以险著称的“72拐”。

  张林成像讲故事一样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但在记者的内心却激起了一番波澜。那一张张手稿,一个个公章,一份份《简报》,一幅幅照片,无不让人心生敬意。谈及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张林成说:“2018年4月5日,在湖北十堰走访时,晚上出去吃饭,恰逢马路上正施工,却没有护栏与任何警示标志,我和两个中学生不小心掉进了水泥坑里。”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有类似的遭遇,三人打车来到当地政府所在地,找到值班人员,说明情况。“要不你们先回去吧,今天是清明节,没人办公。”值班人员说。

  “你们值班人员不就是工作人员嘛?我们不找其他人,就是想问下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张林成等人坚持要“讨个说法”。看到眼前的这“一老两小”,最终值班人员妥协,找来了施工负责人进行了妥善处理。

  在走访途中,很多旅游景点没有时间去看,但张林成对红色教育景点却绝不错过。“把党的早期建设经验同研究新时代党建和美丽乡村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思想上注入更强的精神动力。”

  在走访行程中,张林成为基层办了四件实事。一是撰写了104期《简报》;二是对以河南省郏县冢头镇为代表的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进行了十余次素质提升培训;三是在顺义及外埠建立16个基层党建创新示范点;四是向顺义和外埠8个村党组织捐赠“党员标志服”“党员标志帽”550套。目的在于让党员明确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不仅自己关心民瘼,而且让身边群众知晓,有助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自律感。

  在走访美丽乡村的同时,张林成着手兴建乡村振兴展馆,里面分设“一廊一室四厅”,一廊指文化长廊;一室是接待室;四厅分别是走笔留印厅、砥砺前行厅、振兴路径厅、党建引领厅。这一系列成果均在展馆中以展板的方式记录与展示。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走遍中国:唱响美丽乡村主旋律》一书及《乡村振兴新路径》和《基层党建新招数》两本手册。

  谈到此行最大的收获。张林成说:“说实话,这一路走,也算收获很多。一是在很多基层干部身上学到了好思想,特别是创新精神和乡村干部的‘三农’情怀。二是结交了一批好朋友。他们不只是‘三农’方面的,各行各业的都有。三是非常契合我的初衷,就是传播中央的好声音,总结各地的好经验。”

  三农不了情

  在这个小小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张林成在三农领域的作为与贡献。比如,十几年来,他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走遍了顺义区的426村,并针对村干部群众的需求,先后编著了《为新农村建设支百招》《生活垃圾管理宣传读本》等24本科普读物;他还创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村官接待日”“惠农政策大讲堂”“三农文化展”“基层党建流动讲堂”等。

  在他的倾心帮扶下,北京金旺、北京燕赵御兴两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均成为市级“示范社”;石家营村荣获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高丽营一村因制定了《村规民约》《党建工作法》和“党员过五日活动”等村规,促使该村党支部由“软弱涣散”一跃成为顺义区“六型基层党组织”,村容环境从“脏、乱、差”一跃跨入“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先进行列……

  1947年出生的张林成,原任北京市顺义区农工委副主任、调研员。说起和农村的感情,张林成用深厚来形容。“我的人生三次转折,都是在农村,所以我对这里是一腔热情。”1965年8月份参军后,第二年8月份入党,1967年成了一名正式党员。张林成在部队是一名优秀战士,历任排、连、营、团等职务,作为优秀干部曾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6年,从部队转业后,张林成放弃留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北京顺义,作为县联络员负责前王各庄村包村工作。在村里,他积极为穷村谋发展,总结了“照镜子、挖根子、转弯子、迈步子”的方法,很快帮助所包村村民发家致富,其先进的思想与方法获得了一致好评。于是,张林成从县社政工科调到了县委组织部,次年到水产局任副局长。2年后,张林成又主动申请去农村挂职一年,在南彩镇挂职期间,他认真走访每一个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农机现代化生产的做法、问题及对策》等调研报告,呈报于县政府,得到县领导高度肯定。一周后,张林成调到了顺义区农委,任职农委副主任。从此,这个爱学习、勤钻研的老兵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新世纪,张林成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创建了北京市首个民间“三农”社会组织——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研究‘三农’不受年龄、职务限制,只要情系‘三农’,身体健康,依然能为社会做些有益工作。”张林成说。

  更让人钦佩的是,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揭晓仪式”上,张林成承诺将继续走访不低于60个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