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里温婉的旧时光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武艺 字号:【

 

  位居黔东南州凯里市的下司古镇,清水江缓缓流过,竹筏来来往往地穿梭在江面上,这里有古老的雕梁、布满青苔的石巷、青瓦木楼的老屋、斑斑点点的石板,浓厚的文化气息引人遐想。古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洪武年间,历经朝代更迭和战火洗礼,却依旧走到今天,保持着难得的完整。

  下司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

  从凯里出发,没多久就到了下司古镇。刚一下车,便被眼前清澈的清水江震撼。漫步在清水江的走廊上,风景尽收眼底:当地人在屋檐下收拾晾晒的果实,用竹竿拍打着棉被上灰尘的居民,透出的全是生活的味道。清水江上偶尔划过一条小船,木浆在水上划过一道道涟漪,伴随着船工的乡音,游客的嬉笑声散去。

  来到古镇牌坊处,导游介绍这是下司古镇标志性建筑,是清代八柱三开间牌坊,大多数的牌坊建筑结构多为平面式,而在下司所看到的这个牌坊是很稀少且珍贵的立体式牌坊,雕刻精美且保存完好。

  从牌坊进来的街道名为清江街,一条古香古色的街景映入眼帘,街边布满各种当地居民的特产店铺,如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纯银首饰、腊肉、糕点等,数不胜数。

  穿过了小镇门口静美的立体式牌坊,便来到了下司真正的核心区域,这里遍布着为数众多且修建于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建筑物。据记载,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如江西刘同庆开的“庆元丰”,经营黄州布、棉花、棉纱和桐油等;湖南张文斋、张省斋开的“怡兴斋”,以及湘乡杨天成开的庄号,生意亦很兴隆。据民国七年(1918年)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那时,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载马驮。每逢场期前一天,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停泊江上的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时人以“小上海”喻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公路通至下司后,下司商户自购汽车10辆运送货物,为当时黔东南拥有汽车最多的城镇。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商贸仍很繁荣,赶场天附近各县、市均有人来此交易,是黔东南州较大的农村集市之一。因而,这里的民居、几地商会会馆,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白墙黛瓦,优雅别致,也有苗侗民族特色的吊脚木楼、鼓楼,风情万种。

  来到芦笙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寨门,在战乱年代,寨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别无他路,它早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猛兽和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今,寨门是迎接亲朋好友以及贵宾的重要场所。每当有贵宾来访,全寨男女老幼皆着盛装齐聚寨门,以当地最高礼仪迎接贵客。由于整个建筑规模宏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因此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广场侧对面是一座民国时期的邮政大楼,据说这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邮政大楼了。

  漫步在古镇的鹅卵石花街,遥想当年灯火辉煌、帆影点点、灿若繁星的场景,不禁让人心驰神往。至今,下司古镇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分为官用码头和民用码头两种。大码头、老码头与小河湾码头属于民用码头,供民众、商贾使用。小码头属于官用码头,是在雍正年间才开始形成的,是官方的专用码头,只有有功名的读书人才可以使用,民众、商贾禁止使用。小码头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形成的,当时清政府废除土司制,改用流官制,由朝廷分派不世袭、有品级、有任期的官员管理,加强中央皇权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小码头的形成承载着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记忆。至今,码头文化也还在古镇传承,每天的婚俗表演也出现祭拜码头的流程。

  和小码头相关的接官亭,则是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以表忠心诚心。明朝以前已有迎接到任官员和送过往上级官员的接官礼仪。凯里下司的接官亭建于码头边,那时候,官员离船上岸到接官亭接受礼拜问候,小憩后再入城;官员们离开时也在此亭问安话别后才下船启航。据说,接官亭还接过下司的状元夏同龢!如今,它成了一个观赏江景、缅怀故人的休憩场所。

  镇中的阳明书院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在古院内闲庭漫步,看着院中先人们留下的痕迹与笔墨,体味着理学大家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当然也可以在惜子塔前铺开一张宣纸,静抄经典,细细感受着前人在此处求学时的心境和领悟。如果喜欢直面历史的沉淀,“下司·忆像活态历史展示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走街串巷是游下司古镇的一项内容,下司的街道,各有各自的文化和特点。随意地在古镇里走一走,竟然还遇见了一处古居民保留的交易用的“课柜”。还有吸引人的1808文创街,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具有黔东南特色元素的纯手工工艺制作,比如革家蜡染、古法造纸、铜鼓农民画等。

  看过了下司的街景,还可以去参观一些古殿宇遗址——禹王宫,观音阁等。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逢年过节参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在清朝、民国时期,很多下司名人在走出大山登船外漂前都要来到“观音阁”拜佛许愿。

  作为古镇对外的名片之一,从古至今,下司犬在这座小镇就一直扮演着看家护院的家庭成员的角色,无论男女老幼,都已经将它们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各家的门口,还是在青石路上,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狗狗或嬉闹或安静的趴卧,等候主人的归来,看见生人也不会狂吠,礼节性地靠近后嗅一嗅便不再理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串串”,到下司不吃酸汤鱼,不算真正来过。清水江里野生河鱼,特制酸汤,再加以调味的黄豆芽,入口汤鲜肉嫩,这舌尖上美味,怎能错过。

  游历过后,你会发现这里其实并不惊艳,反而小而精致。在这座历史的尘封驿站,历经岁月的磨砺,留下来许多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民国建筑、徽派建筑、岭南建筑,甚至还有西洋建筑等,形成现在多彩斑斓的建筑风貌。它又与水相融,与水相依,水镇合一,时而小桥流水,如一曲委婉缠绵的江南小调,时而古殿楼宇,精巧玲珑,颇具庙堂气派。漫步下司古镇,欣赏沿江风景,感受这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让人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