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桥 青山绿水间的皇族村落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笙清 字号:【

  号称“桂花之乡”的湖北咸宁桂花镇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个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旖旎的古老村落——刘家桥。从明末崇祯三年(1630年)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元牙始建至今,大汉皇族的十八代刘姓后裔在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已有389年之久。“两岸青山如黛绕,一任门前溪水流。八千云集皆过客,水车翻过万古愁。彭城世家叙往事,古民居里遗风留。”这首诗描写了刘家桥古村的历史遗韵,青山溪流的生态环境,“彭城世家”的植根繁衍,古老民居的岁月遗存,多彩民风的传承延续,使刘家桥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楚天民俗第一村”等美称。2008年3月,刘家桥古民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蛙鸣阵阵、小荷初露的初夏时节,我终于探访了心之往矣的刘家桥。古桥红灯笼,傍水古民居,村民世世代代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溪流旁,劳作在田园上,勤劳朴实,民俗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家桥四面环山,小桥流水,绿色满目,老村古貌,风光旖旎。在村口下车后远观刘家桥,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山清水秀、古风满溢的水彩画,还未散去的薄雾弥漫在晨曦里,四面青山环绕的村落,仿佛一位还沉浸在甜美梦乡中的美人,任由清亮的鸟鸣在绿荫间婉转啁啾。

  走近了,从王侯山犀牛涧淌出的白泉河穿村而过,好似一条素雅的白练,一泓清波微微荡漾,倒映出远山近屋的美景。桥畔两株高达十余米的古朴树下,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老半圆形单孔石拱廊桥映入眼帘,桥头的白粉墙上,“刘家桥”三个繁体大字十分醒目。廊桥青瓦翘檐,桥身垒石而成,十分坚固。桥面两侧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栏护墙以青砖砌就,静静地拱伏在宁静的白泉河上,廊亭檐下挂着的几只红灯笼格外醒目。古桥取名刘家,古村以桥得名,就是来自于这座始建于300多年前的古老廊桥,尽管由于岁月的流逝已显得老态龙钟,但它依然挺着腰身,迎接四方来客。凉风习习,水波粼粼,置身桥畔,恍若廊桥寻梦,梦回百年。

  踏着条石台阶拾级而上,步入廊桥,在为游人特设的长凳上小憩,只见廊亭由多根高大粗壮的圆木撑起,内梁上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八卦纹图样,洋溢着吉祥美好的气息,依稀可见廊桥当年的盛况。刘家桥四通八达,近代以来,这里一直都是江西、通山通往咸宁、武汉的主要通道,多少行旅客人通过此桥时在此歇脚,桥东头设有烧水的炉灶和盛装茶水的茶桶、饮茶的竹筒,好客的村民们一年四季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多少年来从未间断。桥西沿河一带,开张着一些经营各种生意的店铺,供游人吃住和购物,绵甜可口的桂花酒为当地一绝。门面上“刘家桥饭庄”等大大小小的招牌,烘托出旅游景区的氛围,这是近些年来古村向世人撩开美丽的面纱后,精明的刘家桥人发现的生财之道。移眸桥下,一只小船静静地泊在岸边,一群鹅鸭嬉戏着穿过桥洞,在清波上荡漾出圈圈涟漪。古桥卧清波,清波映古桥,美景如斯,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翠竹青青,古木参天,栈道弯弯,廊桥巍巍。初夏的清晨,田野静谧萧然,沉甸甸的谷穗在秋风中散发出成熟的稻香。几只竹筏抛锚在水湄之上,一座巨大的水车兀自竖立在水边,在溪水的冲击下缓缓转动,仿佛不停地吞吐着古老乡村的流年旧事。河道上,清冽的河水漫过拦河石堰的水槽,宛若小型瀑布,泛起串串白沫,一群鹅鸭惬意地栖息于上。条石砌就的水埠头上,几个早起的农妇捶捣衣衫的棒槌声宛若时光的鼓点,富有节奏,让人感受到水的柔情,令古老的村落有了更多的生气。沿河一线,青石砌筑的坡岸上,一栋栋黑瓦砖墙、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掩映在茂密的绿荫里,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因此,刘家桥曾成为《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桂花嫂》等多部影视剧的外景地。

  刘家桥以刘姓居多,现在已有8000多人,形成一个刘姓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据《刘氏族谱》记载,先祖可追溯到大汉皇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幼弟彭城王刘交,他的第54代后裔刘元武在战乱频仍的明朝末年迁居于此,到第60代后裔刘伯常时在刘家桥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渔樵耕读,至今已传18代,形成繁衍生息近万人的庞大刘姓家族,可谓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皇族后裔。

  刘家桥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主要有四处,分别在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为典型的明清古庄园建筑风格。依山势从上而下形成阶梯形建筑,雕梁镂窗,粉墙黛瓦,高耸的门楼,口内含珠的龙头翘檐,精雕细刻的门窗,楼道深巷迂回曲折,屋宇绵延雕梁画栋,门庭严谨蔚为大观,加上村口坚挺的拱桥,依稀可见刘氏家族当年的繁华。尤其是那些通风、采光、排水俱佳的“天井院”古民居样式,可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凝结着刘家桥先民的聪明智慧。

  刘家桥古民居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古朴秀丽。古民居依山傍水,大多成片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邃迂回曲折,斑驳的墙壁,老旧的哨楼,深邃的庭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既有鄂南民居的建造特色,又带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700余间大小房屋,38条楼道,54个天井,加上青石板铺成的逼仄小巷,古民居屋后多彩的菜园,荷锄忙碌的村民,组成小村颇具风情的人文奇观。

  漫步忽高忽低的石板道,穿行于古老的宅院和逼仄的小巷,眼前的古民居很多墙体上已是斑斑驳驳,破败不堪,有的墙脚上布满苔藓,有的门楼上甚至长出了一蓬蓬野草。从“墨庄世第”到“彭城世家”,古民居门楣上的一个个匾额墨迹已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堪,满眼尽是历史的沧桑之感,但又显影出它们当年曾经的辉煌。

  刘家桥刘姓家族历来恪守学而优则仕的古训,鼓励子弟通过勤学苦读出人头地,素有“墨庄世第”之称,是远近闻名的书香村落,读书成风沿袭成习。据说刘家桥祖人刘如鹤留下“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家训,在老屋和下厂建起的同时,建了一所皋鹤学校,延揽塾师,教育子弟。据当地资料显示,民国前刘家桥有举人2人,贡生4人,痒生6人,秀才23人。清咸丰年间,贡生刘丙元和痒生刘毓华父子俩熟读经书,知书达理,先后被朝廷授予修职郎职衔,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经”匾额,一时传为佳话。位于白泉河西岸上新屋区域内的这组一进三幢的古建筑仍然存在,“父子明经”匾额仍然高悬门首,依稀可见老宅主人当年的显赫与富足。“文革”浩劫中,刘家桥村有数十块牌匾被毁,时至今日,在刘家桥许多古民居的堂屋中堂,还悬挂着保存下来的各个时期的各种授匾十余块,书香弥漫,古韵犹存。

  走在刘家桥的村巷里,随处可见已经不多见的一些过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透视着刘家桥村民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曾经吱吱呀呀的纺车,引水灌溉田园的水车,古老的推砻,深深的碾槽,捕鱼的竹笱,拍打豆荚、稻穗的连枷,原始而古老的榨坊,舂米的石臼,碾米的石磨,晒谷的晒垫,中间还插着轴木的平整场地、脱粒稻谷的石磙、犁耙、扬楦,以及迎娶新娘的花轿,造型别致的竹轿,古民居房屋中的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火塘、吊锅,还有壁上挂着的蓑笠、秧耙和弄堂口缄默经年的风车……这些曾经渗透于刘家桥村民生产、生活的实物,无不透射出刘家桥原住民的勤劳及乡风民俗的久远传承,它们组成刘家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被游客用镜头一次次捕捉。只有那些悬于房梁上的大红灯笼,民居门额上还未褪色的对联,屋顶上竖立的太阳能热水器、接收电视信号的卫星锅,还有户外的空调机,绕村架设的电线,随处停放的摩托车和坐在溪边专注写生的学生们,才让人意识到一缕浓郁的现代乡村气息。

  刘家桥古风盎然,袖珍而典雅,宁静而充满原生态的生态宜居环境,弥漫在氤氲的气息中,颇有几分世外桃源之感。游毕出村,阳光正暖,回眸廊桥上的那副“山清水秀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桥”的对联,以史鉴今,人文炳蔚,以桥名村,民俗流芳,不正是刘家桥内涵的生动写照么?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