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技改变未来,我们的生存基质与生活方式,都因科技的革新在产生巨变。千百年前,物种的进化跟随日月星辰的交替在缓慢厘革,但是今天在科技的助力之下,可以随时迎来一场“变异”之战。在2019北京世园会的百蔬园中,各种“整容”了的蔬菜吸粉无数。番茄上天,甜椒入盆,南瓜渐变,生菜光配方……即使是深谙农耕之道,也会被眼前的“科技大片”搞得晕头转向。当蔬菜遇上科技,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
不要“脚踏实地”非要“一步登天”
进入百蔬园蔬菜博物馆内,有一排排悬空吊挂的蔬菜,它们没有使用任何花盆一类的装盛用具,而是被圆圆的绿色“土块”包裹了起来。这些“上天”的蔬菜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走上前去敲打一番,土块完好无损,坚不可破。
让传统的盆栽蔬菜不仅上了“天”,
还丢了盆,这样的技术叫“垒土”,也可以叫“会飞的垒土”。它看似像一块海绵种植砖,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纤维,以秸秆、棉花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根据植物所需营养基而生产出的一种活性纤维培养土。垒土技术是由日本国立冈山大学环境学博士戚智勇团队历时四年研发的一项专有技术,在不改变土壤原有特性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土壤的高通气性、高保湿性、强排水性,而更加适合植物栽培。因此它可以让植物“不用土”、不用盆、可平面地摆、可高空悬挂,摆出形态各异的造型。
解开蔬菜上了“天”,丢了盆的谜,还有两棵长在“天上”的番茄树不知采用何种“特技”。漫步在树下,抬眼望去番茄藤蔓已经爬满了顶棚的铁架,两棵树虽然有一定距离,但密集的果实已经连成一片,好似在过元宵灯节般热闹。“我们每天都要修剪这些藤,要不长得太快,番茄的密度过高也会影响生长。”工作人员介绍说。眼前的两棵,一棵是樱桃番茄福特斯品种,另一棵是桃太粉品种。
番茄树栽培是以营养液水培的模式进行栽培,集成施肥机、净水机、空气源冷热水机组、高压喷雾、LED补光灯、温湿度环境监测仪等设备于一体,构建了现代化的水培番茄树栽培技术体系。其中,营养液循环水培番茄树模式应用了水培育苗技术、营养液智能管理技术、环境智能调控技术、熊蜂授粉技术、留杈留果技术、植株调整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完成了番茄树水培生产技术体系。这种水培番茄树技术模式以独特的现代栽培形式,使番茄树实现赏食一体,并在可控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将番茄的遗传潜力转变为生产力,体现现代农业的科技亮点。
目前,百蔬园中展示的樱桃番茄福特斯品种的树冠已达到45.8平方米,果穗598穗。桃太粉品种的树冠达到25.2平方米,果穗121穗。至世园会闭幕,预计两棵树的树冠能达到80平方米,果穗2万穗左右。
即使没有土壤和阳光也能种菜
在蔬菜博物馆内有一群“温室”里的蔬菜,奶油生菜、橡叶生菜、散叶生菜像小宝宝一样被精心呵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有无数的光点在进行照射,给蔬菜补光。传统意义上的蔬菜种植离不开土壤、水源和阳光,但眼前玻璃器皿中的生菜宝宝在仅有人工光源的情况下,依旧蓬勃生长。
这项新奇的技术叫做“人工光植物工厂”。众所周知,植物的生物量主要源于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也被视为影响植物生长的最基础要素。但植物工厂是一个密闭空间,完全没有阳光,那植物们生长依靠的光源从哪里获得呢?据科研人员介绍,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进行研究后发现,植物更青睐可见光的蓝色和红色部分,比例超过60%。因此,将红光和蓝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制成光源,就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时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从而摆脱植物对生产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实现正常生长。
几年前在电影《火星救援》里,男主角在火星上种土豆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也匪夷所思。脱离自然生成的蔬菜真的安全吗?百蔬园的技术人员给出了答案,“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是检测不到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其某些营养成分比传统种植蔬菜要高出几倍。”定制的“光配方”意味着植物的生长速度可以更快,并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甜椒入盆萌萌哒
甜椒,虽然是辣椒的一种,却没有辛辣的味道。色彩鲜亮,看起来就跟模型道具一样。幼果呈嫩绿色,成熟后转为大红色或橙黄色,果肉厚实,营养丰富。在阳台上种几棵甜椒,平日里当绿植观赏,结果后摘下食用,岂不是两全其美。
在蔬菜博物馆的盆栽甜椒区,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记者数了数,一共有8盆甜椒,每盆里有3株,生长在由草炭、蛭石、珍珠岩混合的基质里,通过营养液水肥一体化实现水肥精准供应。技术管护人员介绍,盆栽甜椒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三杆整枝技术、熊蜂授粉技术、营养液调控技术、精细化植株管理技术等,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科技亮点。而且,优势品种适合长季节栽培,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用基质代替土壤,可以有效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连作障碍等,最大化利用种植空间。
应用现代化水肥及植株管理技术,可以科学调控植株生长,营养全面而均衡。试验数据显示,鲜食甜椒每平方米产量可达30斤,每公斤甜椒耗水量为15升,水分利用效率相比普通生产提高了43.2%。
从一粒种子到一颗甘蓝的机械化之路
百蔬园有个游客们都争相拍照打卡的地方,一片绿莹莹的甘蓝地和一台静候在菜地中的拖拉机车,孩子们争相攀爬上去,小手指戳着数控屏幕,时不时转转方向盘,摆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感受现代“菜农”的感觉。这片看似普通的菜地其实大有来头,是依照北京蔬菜农场,甘蓝种植真实情况打造的景观点,以方智远院士团队选育的甘蓝品种为素材,现代化农艺栽培管理方法为依托,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现代农机装备为升华,实现良种、良地、良机、良法的结合,完成从一粒种子到一颗甘蓝的全程机械化之路。
在百蔬园里展示的,正是拖拉机配套甘蓝移栽机。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栽菜,现在菜农们坐在机子上就可以完成了,不用弯腰驼背,没有腰酸背痛,头顶居然还有遮阳伞。由于拖拉机配套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而且能准确地找到作业通行路径,保证甘蓝菜苗之间的行株距准确,种出来的甘蓝就像穿着迷彩服的士兵整齐排着队列。
在北京甘蓝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是移栽环节,从地块规划整理、耕整地、播种育苗及移栽,到水肥植保、收获及残秧清洁共7个环节26个节点,全部都能实现机械化作业。据统计,机械生产平均亩产可达4000公斤,相比传统人工可节约用工量75%以上,而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机械化正逐步发展成为北京蔬菜生产的标配。
蔬菜生产作为北京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首都人民“菜篮子”供应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着力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新时期,露地甘蓝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对于解决我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