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要害。
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靠天吃饭,与贫穷艰辛为伍,鲜有荣耀……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甘霖雨露中,农民这一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有的西装革履,既可蹲守田间地头,也开得了公司;有的精通“高科技”,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有的熟稔产业运营,把产品推向海内外市场……
他们被称为“新农人”“绿领”,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正刷新着公众对中国农民的认知,以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的振兴与崛起。在北京世园会的百蔬园里,54亩的超大园区,100多种蔬菜,大小不一的彩绘蔬菜圆盘,科技范儿十足的室内展区,呈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高大上,更展示了田园乡村的奇妙与美丽。当然,这一切与新农人的努力密不可分,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以赵玉忠、柳刚、石嫣为代表的新农人,他们正以崭新的姿态与铿锵的步履,挟着春风,向我们走来。
赵玉忠:诚信筑就新品牌
提起今年58岁的赵玉忠,小丰营村的村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十几年来,他带领该村农民,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打造出了享誉北京、闻名全国的“北菜园”有机蔬菜品牌,带领北京市延庆小丰营村的298户农民走上了持续稳定的增收致富路,成为了北京市蔬菜行业的一面旗帜。
小丰营村有着300多年的种菜历史,村内菜农种植的大白菜在京津冀一带久负盛名。为进一步与市场对接,2007年4月,村里成立了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2011年北菜园联合社成立。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他建立了“三七开”分配管理制
度。“三七开”是让农民在零投入的基础上,扣除生产资料成本,以内部收购价格为基础的分配模式,菜农在蔬菜销售中享受收益的70%,遇到种植蔬菜受灾,农民还可以获得每月1800元的最低工资补偿,这一模式真正让农民做到了零风险投入,高收益回报。
为了解决蔬菜种植的管理问题,赵玉忠和他的团队推行了“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通过每个环节来层层把控产品质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
认识赵玉忠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爱钻研”的人,为了让产品均衡上市,他建立了滚动生产的农业技术;为了解决虫害的防治,他第一个把捕食螨天敌工厂化生产;为了消除消费者对质量的疑虑,他又是第一个把二维码技术应用到蔬菜可追溯应用当中……他的“钻研”,让他的生产技术受到了国内外农业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也让他的有机蔬菜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赵玉忠还是个较真儿的人,特别体现在对蔬菜质量的把控上。那是2011年春节,有个长期合作的客户订购200箱有机蔬菜,但冬天北方的气温较低,西红柿和豆角无法足量供应,客户希望赵玉忠能从其他基地采购普通蔬菜,然后按照有机蔬菜包装,并承诺按照有机蔬菜价格付费,所需蔬菜不走流通市场,然而赵玉忠坚决拒绝了客户。
还有一件事广为流传,在种植初期,由于虫害物理防治不到位,基地有8个棚快要采摘的西红柿虫害严重,有人提出:“打少许化学农药,既不影响产品质量,又可挽回几十万的经济损失。”但赵玉忠却说:“我们种的是有机蔬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毁了信誉。”他在保证菜农利益的前提下勇担损失,带领种植户亲自销毁了所有的病害产品。多年来,他和他的种植农户累计拔掉的秧苗几万株,销毁的蔬菜几十万公斤。他的诚信感动了所有的种植户,诚信经营的理念也在种植户心中生根,诚信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如今的北菜园已经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解决了有机蔬菜种植、加工及销售的成熟合作社,赵玉忠和他的“北菜园”有机蔬菜品牌也已经成为了享誉北京的有机蔬菜领军品牌。
柳刚:执着于对蔬菜的本味追求
柳刚,60后,长期在日企工作,虽稳定,但一心想找一份没有“玻璃天花板”、不怕失业、能干到80岁的事业。2002年随着孩子的出生,他们一家开始购买有机食品,但是超市中的有机蔬菜品质不仅不稳定,口感也与市场上的大路货没有多少差别。2008年前后陆续爆发了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当时许多大企业及个人开始跨界进入农业领域。在自学了几年农业后,2013年柳刚在北京顺义租地50来亩,创立了“小柳树农园”。说起几年的就农经历,柳刚坦言:“农业是个低门槛的行业,但的确又是一个不容易盈利的行业。”
刚刚投身农业的第一年,他白天同员工一起劳作,晚上学习美国及日本的新型农业知识,“小柳树农园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坚决不使用外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商品有机肥,认真选择品种,改良土壤,制作肥料,进行精细化管理。”柳刚说,“刚开始,大家都认为我的方法费力不讨好。他们觉得有机种植就是找个老农,一亩地施用5方鸡粪或牛粪等未发酵的动物粪便及一些发酵菌剂作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控制害虫。”但是,执着于对蔬菜本味追求的柳刚,坚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如今,在柳刚与农场工人精心勤奋的打理之下,农园出品几年来质量稳定、品种丰富、食材美味,积累了很多“粉丝”和高级餐厅客户,而且“一直没有赔钱”,堪称新农人的成功典范。他的种植方法和理念更是受到了周围农户的认同,并把他推行的方法实施在自家菜园中。
事实上,小柳树农园一直被消费者和同行誉为“技术流”代表。柳刚也认为自己的农园属于“技能型集约农业”——注重生态种植的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地生产率。每年,柳刚都会提前制作下一年度的多品种生产计划表。每个季节都有细致的种植安排,确保全年任何时候都有20多个品种的产出,给消费者和餐厅足够多的选择。柳刚把每周菜品用中、日、英文列出,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定菜客户。柳刚说做生态农业有个顺序,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土壤的健康”,土壤一旦健康了,作物的根才能扎得深。而健康的土壤光使用堆肥是不够的,还需要“太阳养生”。
柳刚坦言:“跨界投身农业的除了要有情怀,一点资金之外。更需要的还是农场管理者要掌握现代新型农业技能,不同于传统农业——所谓老农或菜把式的耕作技术及种植方法。我对农场的定位是安全及美味同等重要”。
石嫣:生态种植+CSA模式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采用的都是CSA模式。所谓CSA,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把城市社区居民和农场里的农民直接对接起来。“通过健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将农户与消费者串联在一起,实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008年,石嫣将这种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带回国,做了农民。“农业是立身之本,农民更是一个伟大的职业。”采访间隙,石嫣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着秋葵、彩椒、韭菜、花生、红薯等作物。她一边娴熟地打理菜园边上的杂草,询问着猪崽的养殖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农场的经营方法与种植周期。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几年来,石嫣及其团队通过努力,减少化肥用量15万斤,服务覆盖北京的社区近2000户家庭。而在他们这个团队中,一半成员都是80后90后大学毕业务农的“新农人”。在石嫣看来,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它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青年”。受她影响,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10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作为“新农人”的代表,石嫣对上学时期所困惑的“三农”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阐释。她认为,农民不再是身份阶层的象征,应该将农民看作一种职业——一个有自主权、有尊严地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的群体;农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形态;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不一定都要变成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轻人的加入。
她表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共同富裕。”
石嫣说,这是她的愿景,也是全国“新农人”努力的方向。
一批批新农人的加入,让乡村又“活”起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农业农村农民都有新变化。期待有更多更新的基因植入新农人,让他们能够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