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多是与人的关联。有人爱寂然的山川,有人爱跃动的鱼鸟,有人爱质朴的民风……每一种爱都有自我的经历,也有对乡村的一种设定。位于北京怀柔区响水湖景区内,有一处叫明明山居的地方。它有乡村的美好:远眺明长城、路通明古道、山明水亦明。它也有艺术的美感:精研花道茶道香道、精修古代园林建筑、精品非遗文化传承。乡村与城市,一个在感官中,一个在品味里,明明山居将两种基调合而为一,在山乡一隅,穆如清风。
品味,离不开品质
明明山居,像个很调皮的名字。好像在说,“明明我就是个山居,你却还不知道。”但其实这样的“明明”,古今通用。《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二字,是一种简单,也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还有它的位置所在,北望不过800米便是明代长城连云岭,院落东侧有一条通往磨石口关城的明古道,“明明”在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定数。
很久以前,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中间一方院,灰色水泥墙。但是今天,推门入院已是一派园林景致。院落中央,直立着两棵核桃树, 60多年的树龄枝繁叶茂,垂落的枝条将两棵树连成一线,在地面构成大面积的阴影,不管阳光怎样“顽劣”,树下永远清风拂面,清凉自在。围绕在树荫下的是层叠而出的“同心圆”图案,与不远处的白色圆窗相互呼应,“圆”作为古今常用的一种建筑元素,与山居的理念如出一辙,寓意生活圆融、生命圆满。移步同心圆,便能看到石头步道的纹理、树干的线条和水的灵动,这些物与景的搭配,让院落散发禅宗式的庭园气息。
围绕庭院四周的是9间客房,大明、小明、三明、四明……全部以“明”命名。从外观看,胡桃色的木质门、通透的落地窗,与主打简约风格的民宿并无两样。但走入屋内,却发现品质生活就藏在日常起居中。
整个庭院的上水和下水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建立24小时循环热水系统。卫生间的花洒是德国“空气流飞雨花洒”,每一滴落在身上的山泉水,都蕴含着三分空气、一分水的专利技术设计,让淋浴过程无比享受;8厘米厚的双层真空玻璃门窗,给整座房子由上到下穿上了一层“棉袄”,既实现了通透的光照效果,又让室内冬暖夏凉;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风系统的配置,山谷虽有优质的空气却蚊虫繁多,持续的开窗会影响室内环境,新风系统则让每个角落的空气都宛若新生。
深居古朴的山乡,明明山居却不止于“寓情于景”。依托山水,“视觉美”信手拈来,但在细节中强调的“体感舒适”,却需要用品质作为保障。枕头上的蒸汽眼罩、半透光的天然亚麻窗帘,云朵般轻薄温暖的被子,这些日常所需体现着生活的质量。
致敬传统,为今日所用
“明明山居”的主人滕婧,是个自带古典气质的人,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精通茶道、花道、香道。“我理想的山居,就是一个分享自然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从城市到乡村,并不代表从繁华到粗陋。要在山里净化、沉淀,必须有可行的文化作为支撑。”滕婧想让每位山居的客人,除了亲近自然的体验外,还有一份独一无二的获得感。
山居的各个空间都在致敬传统文化。客厅的公共活动区域内,大面积使用宋朝时期流行的黄泥墙面;每张桌子的侧面,都摆放着河北蔚县的非遗项目张氏手工灯笼;水曲柳实木的茶几上,一整套甜白釉的茶具透露着以茶修身的品味;清道光年间的传统糕点沙琪玛,在非遗传承人荣师傅的制作下成为舌尖上的慰藉……当文化以这种嵌入的方式亲近我们,人的感官就被调动起来,从视觉冲击到味觉诱惑,在无形中已被融入。
文化在物,是在静态中致敬传统。文化在行,则是将传统为今日所用。山居以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游于艺”,定期举办茶事、识香、花艺等体验活动。在近百场的茶会中,客人从赏茶、泡茶、知味、择器、鉴水等每个环节都虔敬躬行,在以茶为媒的礼仪中,体验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在历史悠久的香道体验中,把散落于自然四处的各种香材,通过亲手拣选、炮制、合成、制作、窖藏,而赋予人文的精神和思考。
传统文化的深邃独具魅力,但其实怎样的打开方式也很重要。“年代感强的东西就会有厚重的一面,呼朋引伴在此并不想大家有束缚感,无论是以茶会友还是闻香识人,最重要的还是客人们觉得有趣。” 滕婧把明明山居并不当成一家民宿在经营,她说这里就是自己在山谷里的家,遇到同频共振的客人也会欣喜异常,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而结交了很多知己。
明明山居,就像我想象中的乡村模样,有山野的旷达,也有自己的格调。它的高级用素简表达,传统用精致刻画,平静用磁场感知。明明很美,有园林之象,有品味生活,有鱼草共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