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耧铃声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董华 字号:【

 

  耕、耩、锄、刨,耩是农田四艺之一。

  春争日,夏争时,有白地要抢先种。农民对大秋作物的指望,从播种就开始了。耩地是播种的主要手段。

  耩地不难,但干好了不易。庄稼把式的要求:保苗、省种。一个好庄稼人,讲究什么农时下多少种子,出苗时一行是一行,不紧不疏,没有缺苗断垄,一疙瘩一块,或“一垄绳”。出苗匀实,整块地的边边角角都有苗。

  耧,作为一件农田播种的生产工具,20世纪80年代前还比较常见,现在很少见到了。它所形成的古老农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现在的农村青年人,已说不出“耧”是个什么形状,即使农业博物馆有实物展陈,但没有说明,耧具上各个配件的名称及其功用也迷惑不清。

  伴随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这个播种工具,是中国农业上一项伟大发明。据史乘记载,为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的赵过创制,流传民间称为“赵过耧”。这是铁器出现以后,生产力的再一次发展。耧的整体外形,像一个倒置的、不规则的三角形。耧体分三部分:前部使用人力或畜力拉动的两根木杆,叫“耧杆”;耧后靠人掌握播种深浅、间距宽过人身躯的把手,叫“耧把”;耧中间属于配置严密的核心区,上边敞口装种子的锥形薄木箱叫“耧斗”;耧斗后下方的矮框承接流出的种子,矮框上的圆孔如同一个水壶嘴,叫“仓眼儿”;仓眼儿上的卡板,调剂出子量,叫“闸板儿”;与闸板儿作用相关,带着线绳儿,走动时晃来晃去、发出有节奏响音的小铁块儿,叫“耧锤儿”;耧锤儿与仓眼儿之间还有一截弯曲的粗铁丝,它搅动耧斗里的种子外流。耧斗下斜伸的那一根独木,叫“耧腿儿”。耧腿儿顶端包裹一个三角形鼓腹的铁护套,用来划破地皮,它叫“重斤儿”。从仓眼儿以下,至耧腿儿,至重斤儿,中空,种子顺着腔眼潜入地层。重斤儿后边还悬挂一个半圆形的铁圈儿,拴挂在耧腿儿上,用来掩埋种子,它叫“蚂(音mà)弓儿”。人力拉动耧前行,除了肩襻绳,还有一根扣在肩襻绳中间,贯通前后,连接耧腿的一根细拉绳,叫“千斤”。整个耧具木质部分,以牢稳结实的榆槐木居多,榫卯结构。耩地过程,就是把耧的各个部件功能组合,运用生产技巧,将种子一条条播撒到田地里。

  耩地这项活计,不论使用牲口还是人拉,都不是一两个人的活茬。一般来说,一张耧要有拿耧的把式,牵牲口的妇女、小孩,或拉耧的壮劳力。后边还要跟着一个推砘子的。耩大块地,同时上两三张耧,加上干其他活儿的有十多个人。耧具运行开了,你来我往,耧锤儿敲击耧斗,发出“嘎嘚儿,嘎嘚儿”有节奏的声音,十分悦耳,田里人也陶醉其中。

  有一个规矩也不能不说,一起耩地的人若是多,在正式播种之前,几张耧进地,要先商量定子眼儿。由一名老把式把他掌的耧的子眼儿定好,耧斗灌上种子,原地摇几下,其他的把式看着,他谦和地询问“行不行”。说“行”,另外把式也照这么办。各张耧人员都调配好了,还要有细心,拿耧把式让自己的搭档试着走几步,然后停下,他俯下身子扒开垄眼看下种是否匀实。如果合适,就按预定的办,不合适,再调整。“活儿,活儿,活儿是死的,人是活的。”农民爱说的这句话,意思是干活儿这件事可灵活处理,不必墨守成规,一切因情而异,因人员条件而异。即便农田上的大把式,也不是完全凭经验资格吃饭。

  “插耧紧三摇,拔耧慢三摇。”这耩地的诀窍,农民都懂,而放在今天就要说明白,为什么有“紧”有“慢”?刚插耧时,下籽儿腔眼里的种子还没完全畅通,不紧摇几下,耧里的种子下不去,开始种的地边儿就种不上,而到了结尾地边儿再紧摇,不放缓速度,就会造成起耧时泻籽儿如注,浪费种子。农民对种子都十分地珍惜,不愿无故消耗。

  在这种意识下,农民是既希望出好苗,又要求节省种子。过去,大户人家雇人耩地,他拿出一小袋种子,对雇工说:“这块地,这点儿种子,你给耩了吧。”这里雇主儿和雇工都是好庄稼手,主家说过了,就等着看拿耧的眼力、手上功夫了。这拿耧把式接了活儿,先在地头蹲着抽一锅儿烟,然后站起身迈步量地,算计要耩多少眼儿,有了一个大谱儿了,拿小碗儿分种子,量出大概够一个垄眼儿的种子,先耩一根地。这一根地耩下来,那耧把式心里就更有数了。一块地耩完了,种子正好。普通的田间劳动,有这般掌故,这般细腻,神奇吗?神奇!农田里有判断,有设计,有计算,有实践,中国农民既聪慧又朴实的风格,今天仍能引起我们对他们的敬意。

  在实际耩地中,还有关节点可言:拿耧把式和帮楼的相互配合,很重要。论关系,像说相声逗哏捧哏的一样。如果不配合,单靠哪一个,地也耩不好。有的拿耧把式太懒,把耧当拐棍推着,耧就死沉死沉的,累得帮耧人脖颈子暴青筋,弓着身拽拉(这时你就明白耧上的拉绳为什么叫“千斤”了),很难把路线走直。遇到这样懒把式,帮耧的招数是将耧把掂起来,使耧腿儿入土不深,费力不大,而播种质量就不好说了。真正的好把式,讲究与他搭帮的是个“绝配”,帮手“有眼力见儿”。尤其耩山坡地,地头儿短,回转身时候多,到了地头,这拉耧的要知道弓一弓身子带一带千斤绳,拿耧把式就势一提把,将耧向前一攮,就耩到地边,非常完美。倘用牲口耩大块地,牵牲口的帮手要懂得牲口习性,有的牲口胆小,“向窄”,钻树行子不敢过,这时帮耧的就要使用肩膀抗牲口的脖子,不让它偏离走线。不然,树行子里耩过的地,就会后垄并前垄,乱哄哄一片。帮耧的虽说不掌技术,但他钳制技术的发挥,最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个组合搭配得好,相互之间都感到轻松,帮耧的挺胸抬头,步幅匀称,拿耧把式架耧的姿势舒展优美,一步三摇,保持清爽的节律。如果不协调,拉耧的一阵儿快一阵儿慢,就让拿耧的把式着了忙,左右招架定不下心,地不但耩不好,而且还费劲。按老辈子的传习,耩地劳作,是拿耧的把式说了算,一天干多少定额,以及歇歇儿、起歇儿、收工等,都听把式的。

  半辈子用心,才能熬出一个好庄稼人。耩地,这里边还有很多说道,同样播种,因为种子不同、节气不同,庄稼把式拿捏的分寸也不同。

  比如耩黍子。黍粒滑,容易下籽儿密,耩地时必须防止它顺屁眼流,耧把式要将闸板下按、耧眼儿变小。拉耧的,迈步要稳,不能大步流星,走快了,若碰上草根、土坷垃,种子就会在那儿咕嘟撂一小堆儿。耩芝麻,芝麻粒要掺黍子,因为芝麻扁,不爱下籽儿,需由黍粒带动,而且它发芽拱地的劲也小,容易憋在土里。而黍子粒滑溜,黍子芽儿尖,有拱劲儿,能把芝麻芽儿带出来。再者,耩芝麻还要看天气,看墒情,地皮不能太湿,几天内没有雨情。播下时,不能用脚踩、砘子压,只能用大锄板去揉擦土垄。假如耩芝麻后很快降了大雨,被“瓜搭了”,芝麻也就不发苗了。耩麦子,播种期长,可根据上茬庄稼情况,从白露节种到立冬。它关注的要点,是不同农时的下种量。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老话儿说“白露麦子九头十八尾”,是说它种得早分蘖强。若在白露节前种麦,那不是为了真正的麦秋,种下的麦子发苗盘垛,开春只能割了喂牲口。播种量的掌控因于农时,区分十分明显:下种在白露头每亩8〜10斤,白露尾13〜15斤;秋分15〜23斤;寒露尾每亩30斤。立冬节里种麦,其类型犹如老人求子,子息毕竟先天不足,生长力弱,有的当季能发苗,有的不出。捂在地里的叫“冻黄儿”,来年春天才出土,播种量每亩在40斤以上。要使它跟上节气,长成壮苗,在早春管理上要下功夫。

  ……

  一季季庄稼,一年年绿;一个个时代,一辈辈人。多少个世纪轮回,中国农民以劳动技巧和运用在生产实践中所得的对于岁时物象的认识,领先世界水平建造了农业,气运集会在了农业。

  俗话说:庄稼佬儿上梁,自在王。是说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的乐观属性。农民苦,农活儿累,世间或有人悲悯,但“坐地棵儿” 的农民顺生、认命,自有排遣之道。真干活时有乐,干得漂亮时有大乐,这个特点不在庄稼地的人琢磨不着。辛辛苦苦并且快乐着,这就是老辈子的农民。农村男孩儿从小到大,承袭着先辈的秉性,从学会招坑儿、点豆儿、条埂等小农活,到什么农活都可能被派上,不觉钻进了大人堆,他们有一种被认同的幸福感。尤其扛着耧跟把式去耩地时,走在了街上,他们特别希望让人看见,那一刻的快乐就像今天乡镇干部受到提拔重用一样!一来二去,他们掌握了全面农活,懂得了种田伦理,知道了干活圈子里有权威、有规矩……一代接茬农民就此长成!时至今日,社会变化已如霄壤之别,当下农村青年争相以新新人类面目出现,没有了过去农民的爱好和对先民农业文明的那份崇拜。那曾漫撒平川坡岭、伴和“二月里来好春光”歌声的耧铃声,那曾歪嘴叼着短烟袋杆儿、悠闲样子耩地的拿耧老农,那口里嚼着羊叶角、兜里按着鹌鹑蛋的拉耧小年轻儿……无论声无论影都湮没在了快速发展的时段之中。今天的人谁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的农事,谁还有兴致回身闹什么穿越,去谈及贫穷时光的清凉话题?一些“古话儿”,不说也罢。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