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是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山西沁源,自北而南,切穿太行山,于河南武陟汇入黄河。山西在明朝时期,就以富足闻名,尤其现晋城市域的沁河流域,簪缨世家、货殖豪族屡见不鲜。明清易代之际,灾荒连年,天下大乱,地主富户为了自保,就筑堡自防,因此,所修的宅院村落均以防御为先,这也成了当时官宦豪宅的建筑特色。据考证地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的沁河两岸就有古堡54座之多,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10余座。这些极具防御特色的文化遗存,现今被称为沁河古堡群。
一路蜿蜒流淌的沁河,游弋在雄伟的太行山间,弹奏着动人心弦的乐章。而散落在沁河水系的独具东方风韵的明清古堡,犹如时光磨砺的颗颗珍珠,历经数百年沧桑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走进光阴的隧道,俯瞰古堡的缩影,皇城相府、砥洎城、窦庄古堡……每一座城堡都是一首凝固的史诗,每一行诗句又都闪现着坚强与智慧的灵光,承载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和厚重的人文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古堡先河看窦庄
古堡,在不太平的年月里,是抵御外敌的屏障,是安身立命之所。“天下景,有苏杭;天下庄,数窦庄”。太行山下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有一个原生态的古城堡名唤窦庄,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沁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村落选址在沁河西岸河谷平地上。行走在窦庄的宅巷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而迷宫般的建筑布局更让人叹为观止。“下雨不湿鞋,出门不过街,一门通百户,百门串遍村。”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整个窦庄古堡的建筑风格。堡内大大小小的廊道、过街楼,把整个古城串联起来,院院相通。别看现在的窦庄有些破败,然而,它却首开沁河流域乡村防御性古堡建筑先河,是沁河流域古堡群的鼻祖和雏形。
如若时光回溯到300多年前,迁徙西北的游牧民族把平原、大河作为他们争夺的目标,沁河流域作为从西北进入中原的官商要道,不断受到侵袭。尤其是明朝末年,官吏腐败,流寇作乱,沁河流域由于商贾云集,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以及当地流寇劫掠的重地,当地的土绅、村民便自发地将原有的村落改建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这些古堡最大的特点是平战结合,村中有堡,堡中有村,它们是乡村百姓的最好防线。
窦庄古堡明代天启年间就开始修建,由曾官居户部尚书的张五典告老回乡后主持营造。窦庄古堡内设施一应俱全,整体布局呈“卍 ”万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共有八座城门楼,加上他的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称九门九关。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故当地人俗称其为“小北京”。窦庄古堡建成2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2年)便遭受了农民军的围困。张五典之子兵部尚书张铨的夫人霍氏率女眷童仆奋起抗击,三天三夜坚守不破,故被世人称颂为“夫人城”。也许是窦庄抗拒流寇的成功启发了周围的村庄,在以后的几年内,人们或以村筑,或以户建,纷纷以此躲避灾难,从明清“中国北方第一巨族之宅”的皇城相府,到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湘峪古堡;从“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珍品”的砥洎城,到被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的郭峪古堡……沁河流域诞生了众多、集中的明代古堡,如同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建筑特色非凡,人文魅力灵秀,在中国北方绝无仅有。
气势堂皇看皇城
如果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应该对阳城县北留镇中道庄一片依山就势、宏伟壮观的豪华宅邸不陌生,这里就是官居清顺治和康熙两朝宰相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原名为中道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也是明清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有“名相故里”之美称。沁河古堡群中,以气势堂皇的皇城相府最为著名。
陈廷敬在京城做官时,母亲特别想去京城看看,但因年迈,不便出远门,陈廷敬就在家乡为母亲仿照紫禁城修建府第,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皇城”。皇城相府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一踏进皇城相府,金瓦辉煌、红柱流丹的御书楼便为这个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落,谱就了一曲雍容华贵的乐章。御书楼因有康熙为陈廷敬(号午亭)亲笔提写的匾额“午亭山村”和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而闻名遐迩。过御书楼,一座高大的石碑坊立于眼前,虽历经了沧桑,但牌坊上陈家历代为官子弟的名姓,依然清晰可见。牌坊后面左侧是有名的“点翰堂”。陈家在当地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皇城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它是陈家世代沐浴皇恩的标志性建筑。
皇城相府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整体为砖石结构,是为抵御流寇侵扰而建。沿木制楼梯,拾级而上,到达顶层,楼外美丽如画的风景,一览无遗。河山楼竣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又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堡。内城是陈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由八个独立封闭又巧妙相连的四合院组成。每个院子门口的两个石刻雄狮、门枕石和雀替、影壁均保留完好。步入院中,雕梁画栋的房屋,举步可见,其门窗的精巧华丽,让人叹绝。这些门窗都有凤凰戏牡丹、万寿无疆、五福捧寿以及奇花异草等图案,每一个图案都很形象逼真。用手触摸着这些门窗以及室内陈列着的檀木太师椅、八仙桌、龙头几、雕花床、脚踏,如触摸着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一般。
袖珍小巧看砥洎
砥洎,“砥”是拦、挡的意思,沁河流经晋东南,从屯城到润城一段,明清时称“洎水”。一块巨石上的城池挡住洎水,故名砥洎城。砥洎城是润城镇的村中城,当地人俗称“小城”。麻雀虽小巧,五脏俱全,相比那些雄伟宏大的城堡,砥洎城在规模体量上,可以说是袖珍小巧。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缩小版的城堡,却是居住防御功能样样不差,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
走进砥洎城,只见坚固的城门楼中镶嵌一块石匾,黑底白字,上书三个楷体大字:砥洎城。宽阔的城头上,堞口、女儿墙、炮台齐全,旌旗猎猎,给人以杀机暗藏的感觉。砥洎城建于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修建砥洎城的主人叫杨朴,润城人,时任北京大兴县知县。城堡内的民居、巷道与城墙一起被全部纳入整体防御体系,担负防御职责,最有特色的是砥洎城的城墙,这完全归功于润城镇冶铁业的发达。垒墙的东西叫坩埚,为炼铁时装铁水用的,坩埚防腐防水,丢了可惜,于是老百姓就用它当了建筑材料,不仅可以防火烧,而且中空的结构冬暖夏凉,硬度更是坚如磐石,既坚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铜墙铁壁”,过去我一直以为是形容坚不可摧的词,没想到世上还真有这样的建筑,用铁疙瘩垒筑成固若金汤的城墙。
进入城内,和外面气派的城墙截然相反,率先看到的不是高大的门楼,而是狭窄的巷道,漫步城内,让人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惊叹,除了沁河天然屏障和号称“铜墙铁壁”的城墙防御,第三道防御线就是城内的“九宫八卦”布局了。砥洎城按八卦设计,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内部防御体系。城内通道错综排布,自然形成十大街坊,小巷纵横交错,皆呈丁字形或口袋状,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展示着理性的色彩;城内主要巷口都设有巷门,大的建筑中建有望楼,街坊之间架设过街楼相通。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俨然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可以想象,如果敌人攻破城墙,定是危险重重,杀机四伏,既无良好视线,亦无通达交通,更得不到相应援助,一旦走入“死巷”,便无生还希望。而城内居民则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街坊间的过街楼方便地转移或反击,灵活自如,胜券在握。关住城门成一统,防守皆备,自给自足,像砥洎城这样的城堡里,配备了完整的生活设施,粮食、饮水样样不缺,游艺、祭祖也不出城,就连城墙脚下的藏兵洞都有用来自给自足的石磨,可谓城外炮声隆隆,城里其乐融融。
漫步在一座座古堡中蜿蜒曲折的街巷,沉浸在岁月的时光里,没有喧嚣,只有远离尘世的寂静,清闲而悠远。巍峨的城堡,湛蓝的天空,悠闲的流云,黄土高坡特有的黄色调,将青砖灰瓦映衬得格外醒目。那些斑驳的院墙,干枯的树干,不经意间透出一丝夺人心魄的苍凉,让人有种时空穿越、时光倒流的感觉。沁河上的古堡群落,神秘、厚重却又充满灵性,几百年的沉淀积累,经历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还记载岁月的变迁,脚踩青砖,真是一步一个故事,处处皆有传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