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咱村的第一书记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孔令冬 字号:【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满怀真情。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他们帮带干部、发展致富,他们发挥优势、建设乡村,他们是行走在乡间田野的“城里人”,将汗水撒在京郊的土地上,把真情播种到百姓的心间,他们奋战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精准帮扶的主战场,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第一书记”。

  付真情 与民心贴心

  第一书记的工作干得如何?百姓心中自有评判。

  “大勇哥,咱们下次的学习是什么时候?”“王头,这个活动的安保方案我和你商量一下。”“兄弟,晚上来我家吃饭,咱哥俩好好唠唠”……从书记到大勇哥、兄弟、王头,称呼上的变化,代表了村民对第一书记王勇的认可。

  王勇所在的村庄是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礼贤二村,告别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去驻村扶贫,他的初衷就是真心为村民做一点儿实事。入村伊始,礼贤二村就面临整村搬迁的情况,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他常住村里,将全部精力放在维护稳定、村庄整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他和村级工作组转遍了全村440户、600多个院子,每家是什么情况、诉求是什么、有啥困难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村党支部班子响应他的号召,在管好自己的同时带动家人、亲友、乡邻。村支书安大姐、村主任王志强带头第一个丈量、第一个签协议、第一个拆迁。在历时30天的动迁期间,村级工作组挂牌上岗,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示范下,动迁家庭高度配合、积极参与,实现了和谐动迁。

  第一书记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王勇用一心为民、不计得失树立了自己在村民中的好形象。8、9月份是夏天最热的时候,礼贤二村回、汉民迁坟工作正忙得紧。每天5点王勇便和村工作组一起下坟地,直到天黑才收工返回大队。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千座坟墓迁移,其中回族土葬坟墓有792座。看着王勇前前后后的张罗和忙碌,由河北廊坊请来帮忙迁坟的大阿訇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和村民一道挖河道、通水渠、清理房前屋后……在一点一滴的工作中,第一书记和村民面对面、心贴心,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许。

  出实招 党建添活力

  近30年来村庄经历迁出腾退再回迁、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二次选举、被确定市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艾洼村这些复杂的情况是第一书记闫子墨上任之初面临的重重考验。

  因艾蒿茂盛、地处山洼而得名的艾洼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33人。第一书记闫子墨驻村后,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思考,结合实际情况为艾洼把脉,捋清群众信心弱的病症、查清班子队伍软的病灶、摸清党建基础薄弱的病根,探索出“六个一党建助力转化工作法”。

  为了强化村“两委”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觉悟,打牢思想根基,闫子墨结合艾洼村实际,先后制定并张榜公布艾洼村党建“四必须”工作原则、“两委”工作法、艾洼村党建总目标,有了原则和方法,确保了各项日常和重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闫子墨为艾洼村配置的“药方”渐渐起了作用,党建工作有了明显起色。为了巩固现有成效,闫子墨还建立了“第一书记恳谈机制”,通过召开恳谈会,帮助村“两委”班子消化吸收帮扶资源、督导意见,及时引导村“两委”班子调整工作方向。建立“包村干部联席会”制度,包村干部、工作组长、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随时沟通情况。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工作法,入户走访党员和接待来访群众相结合,每天同支部书记研判和定期找村“两委”干部谈心相结合。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把党的重要理论和党员的实际生活、干部的实际工作、村庄的实际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恳谈交心巩固联系、强化思想达成共识、对症下药解决难题……以支部规范化为基础,通过党建信息化和多元化,村领导班子得到有力加强,昔日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如今充满了正能量和影响力,团结并带领艾洼村的村民一起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用真心 脱低增动力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北部,有一片如游龙般的大山,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卧龙村。由于人口老龄化、没有支柱产业加之因残因病致贫现象严重,卧龙村成了北京市低收入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让不同“病因”的低收入户增收,是摆在第一书记翟明明面前的最大难题。

  “卧龙村地处深山区,生态旅游资源是最大的优势。这里土地资源匮乏,但山地上有柴胡、银翘、知母、葛根等近百种野生中草药,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脱贫致富,产业是基础。在认识到村子的实况后,翟明明带领卧龙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因地制宜想对策,决定发展适合本地域的特色中医药种植产业,为低收入户增收开辟一条捷径。在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卧龙村实施了“卧龙村中医药养生旅游驿站”试点项目,并以支部主导推动、党员示范拉动、合作社协同联动的“三动”模式为主导,稳步推进项目实施。除此之外,翟明明还邀请种植专家进村,开展金银花、黄花菜、贵妃菊的定向技能培训,为低收入户家门口就业打下基础。目前,项目区内已种植金银花3万棵、黄花菜47万棵、贵妃菊14万棵,通过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000多元。

  为了扩充增收渠道,翟明明利用全村土地流转机遇,带领村民继续扩充林下经济发展,引进5P—40、希森3号、红玫瑰3种适合山区种植的土豆新品种,让村民每亩地每年增加2500元的收入。谈起未来的规划,翟明明心中已有明确的目标,“目前我们正积极争取华夏幸福基金集团、首旅寒舍集团、铭润集团等大型投资公司的支持,在村里打造高端民宿旅游产业,卧龙村的未来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惠民生 乡村变美丽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桑峪村位于北京城西南部的一条山沟内,全村总面积7978亩,主要为山地。桑峪村以前以采煤为主导产业,煤窑按照政策要求关停后,乡村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冯京佐到桑峪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结合桑峪村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查找村民生产、生活短板,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庄环境,“疏整促”是重中之重。在村支书因事缺位的情况下,冯京佐协调指挥全村积极开展“疏整促”工作,一家家走访、一户户谈心,群众从当初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积极配合,冯京佐的工作逐渐得到村民的认可。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桑峪村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善,从全区倒数变为了全区前列,并得到20万元奖励资金。

  在拆除违建工作中,冯京佐同样奋战在前。积极宣讲政策、深入说服动员、化解矛盾冲突,全村顺利拆违将近5000平方米。疏整促、拆违等重大任务完成后,冯京佐又将精力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中。针对多年来村民焚烧秸秆难题,他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加强管理,一方面为村民购买、发放肥料,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严格管理规定,在他的带领下,桑峪村未再发生焚烧秸秆问题,成为全镇禁烧秸秆先进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