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家风扬孝德—— 于家务党建创品牌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席俊克 图 曾国全 字号:【

  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好的家风必然是以孝德之道为基,这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千百年来被人们推崇颂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也自然是和谐家庭的根基。德孝之行汇聚良好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潜在的无字书,无形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下一代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党委坚持“党委领导统筹、专家策划指导、基层组织推动、乡贤党员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以“十字家风”为主要内容的“追寻与呼唤”主体活动,在全乡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

  仇庄村德孝治村美名扬

  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为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用“德、法、礼、孝、情”治理村庄、管理干部、教育百姓,打造了仇庄孝道村。2004年,王书信带领村民创造性地把“孝道”与“家风”结合起来,启动了“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的主题教育活动。十多年来仇庄村一直倡行“孝文化”,村里先后建立了养老日托所、文化活动站,建设了公共浴室和老年人食堂,免费为老人洗澡和送餐到家,还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定为“老人节”,每逢这一天,村干部都要集合起来,走访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上“过年费”。以孝为根,帮助村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家庭观和社会观。村里的孝道馆更是以“德、法、礼、孝、情”全面诠释“幸福仇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德孝故事,一条条承载着村民美好希望的家风家训,传承着德孝风气,也传扬着村庄德孝和谐的美名。2011年仇庄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孝道村”。

  2014年,村里举办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活动,全村家家户户都订立了自己的家规家训,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和“最美家庭”。村民公认的“活雷锋”杜振国,常年帮助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家堂屋正中挂着的“杜家家风家训”,写的正是“勤劳节俭、乐于助人”几个端正有力的大字。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孝心孝行在仇庄村蔚然成风,并通过不断向外辐射,在于家务乡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进一步淳正了党风政风。

  于家务党建模式有看头

  有形的传输与无形的浸润相结合。于家务乡党委在坚持不懈地传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于家务乡以27个道德讲堂为依托,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并用良好家风助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基层党建工作中来,拓宽了基层党组织教育引领群众的渠道,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凝聚群众的能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内在的灵魂与外在的营造相结合。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于家务乡党委以“共产党员在行动”“七一孝德党员”等活动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工作中贯穿“忠诚”、“孝道”等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灵魂,引导群众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展示了党员干部的好家风家训,树立了党员带头抓好家风建设的良好形象,营造了“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弘扬家风文化的良好氛围。

  个体的践行与群体的共振相结合。于家务乡党委通过总结仇庄村党支部孝德治村经验,在全乡大面积推广,从点上带动面上,从自发实现自觉,在全乡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好向善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个体的践行与群体共振的统一,创新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模式。

  党建创新提升不止于此

  内外并修抓培育。在乡域范围内,各项基础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加大力度,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新型组织建设。在外部,要加强智库引领作用,整合多方专家资源,借助“外脑”优势,不断培育和创新党建工作品牌。

  形神兼备抓提升。在形的方面,要注意载体的有形化、可视化,注重开发完善其功能,发挥其在党建教育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有形的基础上着重提升精气神,发挥专家资源的作用,并与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工作理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上下联动抓推广。坚持上下联动打造品牌,市区各级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通过设立基层党建创新实验基地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方式,拓宽对于家务乡党建品牌的宣传渠道,扩大党建品牌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于家务乡党委要主动与各级部门对接,积极与各方专家学者沟通,汇聚多方力量,全力打造具有于家务特色的家风文化党建品牌。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