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被称为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它是一种语言,也是一条感情线。石头、木头、玻璃、混凝土,当这些常见的材料被打造成围墙、床榻、窗户、茶几等不同品质的物件时,设计所构成的空间可以打动人心,平凡的物件也因再造而产生联结与美学。位于北京昌平区后白虎涧村,有一处用设计表达情感的民宿——后院驿站。这里像是一个用景观打造的剧场,树枝做灯、井盖做餐桌、瓦片做门牌……每个空间都有一则故事,推门而至已是情景两相宜。
在地主义,回归乡土本色
立足乡村的院落,不管如何雕琢,都有它的底色。比如落地生根的北方格局,宽敞高大、方正明亮;比如风雨剥蚀的红墙灰瓦,代表磨灭不去的记忆符号。后院驿站,落脚在昌平西北角的一个小村庄,从外观看与普通民居并无两样,但它却是CHA中国酒店大奖“最佳民宿”获得者。设计师李秩宇将“在地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为了与乡土融合,全部院落保留建筑原有的红砖结构,大规模的采用玻璃高窗,既隔绝了乡道人流对院内环境的干扰,又最大限度的引入光源,让眼前的绿树风姿与远方的西山形态,全部框在窗内。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理念,后院的“微墅”院落,把一个废弃的家具厂宿舍,改造成为一间工业风的loft民宿。从整体布局上看,它很刚。黑色的钢架屋顶、灰色的水泥地面、原色的实木家具,每个元素都在彰显粗犷与硬朗。但从细节设置上看,它又很柔。废弃的车床用作游戏桌,旧时的井盖用作餐桌,闲置的树桩用作椅凳,时代的瓦片用作门牌……这份可以对照旧时光的温柔,是创意的巧思,也是智能与原始的融合。
院落中的三间loft套房,前白、后白和黑白,楼下是厅、楼上是床的布局,将活动区域进行限定,设计在无形中已将生活进行分类。而作为“中国有嘻哈”节目的录制地,“嘻嘻”房间不同于其他,有着正宗的美式嘻哈风味。四面墙体和屋顶,均被代表街头文化的涂鸦作品所填满。象征HIP-HOP风格的滑板与自行车全部上墙作为壁挂,当下年轻人所追寻的酷炫感,在乡野仿佛得到更深的延展。
围合而聚,因景生情
以景入情,以情会友是后院的核心理念。“拾口院”,作为建成的第一间院落,迅速红及网络,并获得设计大奖。名字取得简单,拾口意为可以入住10个人。推门入院,大面积的复古裸砖铺就出乡土的底色,用老房子拆下的瓦片砌成蜿蜒的小路,两边铺满白色砂石,隐喻“白沙为水,瓦当为岸”。为了营造更惬意的住宿体验和视角,院子南面建了一个高约6.5米的起居室,这个高度是设计师经过反复计算全年日照角度得出的结论,只有这个高度,既可以保证院子内全年有柔光照入,又能通过窗子把远处的变幻山景收纳进来,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自然设计元素。
起居室讲究光与景,那么下沉式的客厅,则有助于社交的功能性划分。在下沉的方形区域中,大家围着壁炉席地而坐,可以是亲子娱乐的聚集区,也可以是闺蜜间秉烛夜谈的茶话地,这样的场地设计实现了围炉夜话的情景,不自觉地增添了彼此间的一份亲密感。
在房间与客厅连接的玄关之处,有三扇立轴门,它可以作为房间和客厅的延伸,也可以是阳光洒入屋内的第一个落点。光,作为建筑的表情,是一项很重要的设计。“拾口院”以聚和情作为主打,则需要大量的光源来温暖人心。朝阳初上、烈日中烧、夕阳西下,不同时间点的光,也可以作为一种心情在表达。
离开“拾口”,走入“柿子院”,仿佛更能体会北方民居的独有气质:进院必有一棵树。“柿子院”的柿子树,便静立在院落中心。这棵树是老宅就有的,被设计师保留后,反倒成为如今院落的守护者。由于“柿子院”可以容纳10人以上,因此如何分流则成为设计的重点。连续的“回”字形地面木栈道连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人群迅速分流至四处。
在独立的餐厅中,将油盐酱醋与起居分离;在玻璃砖的卫生间中,既保证隐私又能将光线渗透;在单元式的榻榻米房中,即可独处也能共享。“柿子院”,每个空间都是一种语言,每个设计都是一种设置。
在露台上星夜对话,举杯邀明月;在花房里缩卷一团,浸染花香;在木工馆里酌一杯红酒,回味冷暖人生……这是后院驿站的节奏,距离北京城区只有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它所诠释的并非是打包去乡下的回归,而是在夯土建筑中,产生聚合而生的情感。人与环境的对话本就是设计的初衷,尺度与比例、哲学与美学,园林与诗词,从人链接到物,是情感的蔓延,也是万物一体的表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