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鹰人吕高燕的湖上守望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均峰 字号:【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

  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

  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这首明末诗人吴嘉纪的《捉鱼行》把鱼鹰捕鱼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如今,鸬鹚捕鱼的生动场景也是难得一见了。而古诗词中提到的鸬鹚,就是大家俗称的鱼鹰,微山湖的渔民放鹰捕鱼已有数百年历史。湖上约有300余名放鹰人,微山岛上也有60余人,多出自沿袭鱼鹰捕鱼这一古老技艺的放鹰家族。

  吕高燕,知天命的年纪,微山湖上的一名放鹰人。小时候,他就跟父亲习得放鹰捕鱼的本领,跟鱼鹰朝夕相处已有近40多年。他以鱼鹰为伴、以打渔为生,风风雨雨,不离不弃,固守着古老传统的鱼鹰渔猎方式。

  作为微山湖微山岛吕庄吕氏放鹰第7代放鹰人,笔者与其相识、相知缘于2009年的一次摄影活动。此后,每年不同季节我都要拍摄他的鱼鹰捕鱼及鹰艺表演,至今10年之久。作为好友,我也目睹了他从一名湖上渔猎的放鹰人,逐渐转变成鱼鹰文化的表演艺人,实现了当代经济多元化背景下对于古老渔湖生活文化的坚守。

  作为微山湖上为数不多的放鹰传承人。说到鱼鹰捕鱼,吕高燕便滔滔不绝:“我们大半辈子漂泊在这湖上,从没离开过湖,没离开过鱼鹰,鱼鹰养活了我们的家人,我们和鱼鹰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其实,牧鹰捕鱼是非常艰苦和危险的活儿,每到捕鱼季,他往往早上5点进湖,晚上5点多回家,划着小船不停地追赶鱼鹰,晚上累得衣服都脱不下来。数九寒天,刺骨湖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面部和手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冻伤。遇到恶劣天气不能返回家时就在湖中过夜。在经济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微山湖上的放鹰人后代子女多数不愿从事这种又脏又累、收入并不丰厚的行业,这一极富特色的渔猎生活文化形式也正面临着消逝,引发文化学者的担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传统放鹰人也在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转型努力,比如现在这个季节,你去湖边所能看到的鱼鹰捕鱼,已然演变为发掘和保护渔湖文化的旅游表演项目。

  吕高燕也是如此。由原来的纯放鹰人,逐渐成为了微山湖旅游景点上一个专业的鱼鹰表演者。来到“微山湖鹰文化摄影基地”,我们可以欣赏到这样的场景:放鹰人把满载鱼鹰的鹰排子划出荷塘苇荡,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木杆,把鱼鹰从鹰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来放入水中,口中不断吆喝出各种口令,配合着木杆敲击船身发出的不同节奏的声响,湖上立刻热闹而忙碌:

  鹰,下水、入水,逐鱼、叼鱼;

  人,左抓、右抛,抓鹰、抢鱼。

  这时的吕高燕像极了一位“高手”,抄起杆头缠有网兜的长杆,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动作干净利索,似信手般寻常。于是,一条或大或小的湖鱼就会被吐进船舱里,偶见那闪耀阳光的金鳞红尾的大鱼现身船舱,便引观者惊呼或赞叹……

  这种仪式感极强的传统文化活动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摄影。观众由当初每天接待的几十人、几百人,到旅游旺季几千人。说起将来的打算,吕高燕给我们说:他希望微山湖的“鱼鹰捕鱼”能申报非遗项目,期待将这个古老的捕鱼方式保留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