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一个烙上时代记忆的角色,承载着全国各地数亿农民的健康诉求,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基石。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东瓜地村,就有一位这样的村医,40年来,他是村里唯一的医生,老老少少的村民,大大小小的疾病,都是他经手诊治。而他本身却是一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他却用日复一日的奉献守护着村民健康。
听说我们要找村医石志利,村民田大爷指着卫生室的方向说:“每天早晨8点到晚8点,这个时间肯定在,不在,就去他家里找他。”从1979年到现在,他几乎每天都点卯的这间卫生室,已经陪伴他40年。
来到卫生室门口,透过窗户,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医生正伏在桌上给村民写处方。面带微笑,精气神儿足,这是57岁的乡村医生石志利给我的第一印象。
一沓学费,一个志向
“娃啊!你要好好念书,把医学好了,回来给村里人看病。”“想起38年前,乡亲们把凑来的上卫校的学费(一元、五元、十元、八元的)交到我手里时的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谈及此,石志利眼中热泪涌动,“因为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考大学无望,村里照顾我,给我提供一个上卫校的机会。可是,家里这么多年一直在给我看病,没有余力再让我读书。毕竟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对我们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握着这一沓沓由零钱凑成的学费,我泪流满面,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医术,毕业后回村给乡亲们看病。”
其实,石志利从小受着疾病的折磨。“在我小时候,父母带着我去看病,都是背着我到十里之外,一早去傍晚回,一去就是一天,我们村里并没有医生。这也让我决定,一定要好好学成,回村里给乡亲们看病。” 因此,毕业后石志利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东瓜地村,这片生养他的热土。他立志要在东瓜地村为父老乡亲服务一辈子。
一句承诺,一生守护
虽然腿脚不方便,但并不妨碍石志利出诊,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他随叫随到。说起一次难忘的经历,乡村医生石志利有些羞赧又有些自豪。“有一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感冒发烧的人特别多,我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里。刚准备吃晚饭,就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有人在喊:‘石大夫……石大夫……’,我一看是村东头的王大哥,他特别着急又很不好意思地说他五岁的孩子在家发着高烧,爱人哭得也没主意了,这才来麻烦我……我一听,那哪行!马上回屋拿了急诊箱,披上衣服就跟着王大哥走。平时一刻钟的路程,那天雪特别大,路也滑,我们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到,那个孩子已经烧得小脸通红,人滚烫了,我赶紧给他量体温、打针、服药、物理降温,忙活完出来的时候,天亮了。看着皑皑白雪,心里特别敞亮。“那个年代的高热,不像现在交通方便,可以及时送去医院,所以在村里还是个大病。”石志利补充道。
真真切切地为乡亲服务,赢得了口碑。十里八村都知道东瓜地村有位石大夫,看病花钱少、疗效高。现在,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连城里、外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有一位患者还特意为石大夫写了一首小诗:看病仔细又认真,真心实意为人民;要问乡医何处有,众人齐指瓜地村。
这种“有病痛,找石大夫”的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被乡亲们信赖的价值感。
一直学习,一生进取
2009年12月5日,石志利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为民服务的信念也更加坚定。随后,他又担任了东瓜地村残协的专职委员,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他一方面积极锻炼自己的身体,争取能有更多的时间来为乡亲们服务;另一方面,他希望乡亲们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就医体验:他会定期地回访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人;悉心关注村里的慢性病人,定期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调整用药量。
偶尔空闲下来的时候,他也会想:等自己退休后,谁能来接手村卫生室的工作。 “这么多老人要管,我的理想是能多做一年是一年。”石志利说。
听着他朴实的话语,耳旁仿佛响起:“我生在这小山村,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乡村医生石志利,把对乡亲的情感,对责任的担当,对信念的坚守,化为日复一日的诊疗行动,温暖他人,也照亮自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