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 一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军事重地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申功晶 字号:【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是贵州四大名镇之一。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路过青岩,写道:“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这个深藏于西南腹地的低调古镇,竟因一部电影《寻枪》而荣登娱乐版头条,自此,人们循着姜文的身影,踏上这方土地,揭开神秘的面纱。那精湛原始的明清古建、纵横四方的石板街巷、云贵第一状元府第、中西文化四教并存、古之屯堡军事要塞⋯⋯一一展现在世人眼前。

  山地兵城军事要塞

  青岩,乍听名字,就刚猛得很,它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乃兵家必争之地。大明洪武十年,朝廷为了控制西南边陲、防止苗人叛乱,在双狮峰下的驿道旁驻军建屯,始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朝廷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军队进入黔中腹地驻下屯田,军民同驻,遂演变为“青岩堡”。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四周城墙全用方块毛石垒砌,本地遍布山野的青石片相结合,远远望去,一派青灰苍黑,显得尤为朴实粗粝。古城依山傍岭,青灰色的岩石城墙雄踞关隘,全然一派山寨堡垒的架势,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我沿着石阶走到定广门城楼下,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墙身上斑驳残迹,依稀能看到当年作为重兵要塞屯集的雄姿。

  明朝天顺年初,高坡苗王干巴珠常领兵袭击汉人移民之地,威胁朝廷的统治,明军以青岩为据点,发动著名的“石门山战役”,生擒苗王,送京师问斩。迄今石门寨二屯堡仍有摩崖石刻“永镇边夷”。到了明朝天顺元年,格波禄率领苗民起义震动西南,青岩又一次成为明军大本营,再次显示军事战略地位。

  抗战期间,日寇践踏国土,由于青岩古镇偏僻安全,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全宣传点,将许多革命干部家属如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接纳”到这里安置,到了民国后期,又有解放军及新中国的剿匪,续写着古镇的传奇。这是一座应战而生的古镇,青岩的气场,也越发血肉丰满起来。

  石青岩百年古建

  贵阳境内因有喀斯特地貌,石材丰富,军民就地取材,以石当瓦,用石筑墙,每家每户都有青石筑就的围墙,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垒筑的墙体⋯⋯铺天盖地的青灰扑面而来,似乎走进了石板铺砌的时空隧道,青石是古镇的硬度,苍然的青灰石构建起青岩坚强的骨架。

  古镇并不大,但镇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600多年前“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的明清建筑格局,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一条叫作“背街”的石巷,青石条铺就的路面经过风雨的冲刷洗礼,早已磨砺得如镜面般光可鉴人,泛着乌金般青黑的光泽,向世人喃喃低语着岁月深处的彷徨。独具慧眼的电影导演看中了这条老街,倚着石墙留下了一张张、一组组、一幕幕经典的镜头。不经意间抬头,可以看到青岩的老房都有两个屋檐,一上一下的结构就像是人的眉毛和眼睛,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为了防雨防湿,这种“人体仿生学”民居“重檐悬山式”应运而生。牌坊是青岩的标识,古镇原有8座石牌坊,现幸存3座,一座贞节牌坊,两座百岁坊。赵理伦百岁坊上有8只石狮,清一色尾朝上、头朝下,人称“下山狮”,这等造型连艺术大师刘海粟都忍不住惊叹“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云贵第一状元府第

  青岩人最引以为荣的当属坐落于状元街1号的状元府第,这里曾经走出了云贵两省唯一的文科状元赵以炯。状元府坐南朝北,大院正门一副“琴鹤谱志,论语传家”的对联真切地传递了主人的雅量及对子孙后世的期望。这是一座歇山式一正两厢的两进四合院,现仅存朝门、前殿、正殿和两厢,状元书房内供奉着科举排名、御批状元榜书。在状元卧室内,游客还能有幸触摸一套颇具云贵特色的清代家具。庭院里,两口矩形石质水井相距仅二三米,井水清澈见底,水平面却有高低。导游说,水平面高的是赵以炯亲自挖的,水平面略低的是他弟弟同榜进士赵以煃挖的。显然,哥哥“水平”比弟弟高,故一举夺魁,这大概就是“行家里手”所谓的风水之说。据导游说,当地人经常带孩子,打这口井里的水来喝,沾沾状元的才气。我在状元府徜徉良久,漫长的岁月,将尘世间许多人和事化为尘烟,唯有那精神和文明的丝缕,仍在时光深处流光四溢。状元是青岩的标签,因状元衍生出来的青岩卤猪脚也成了古镇“网红”美食。据说,当年赵以炯为考取功名,经常秉烛夜读,有一天深夜去北门小吃摊上用夜宵,点了两盘卤猪脚,吃得赞不绝口,赴京赶考时,还“打包”一锅卤猪脚当干粮在路上吃,后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卤猪脚也一举成名,便被誉为“状元蹄”。青岩猪脚取十余种名贵中药入味,经文火温煨,精心卤制,吃时再辅以青岩特产的双花醋调制蘸汁,入口肥而不腻,糯香滋润,酸辣味美。凡到古镇游玩的客人,无不以品尝此蹄为快,因此有了“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的佳话。

  一镇四教多元包容

  听过状元府的故事,我们沿着街两侧指示牌一路走来,步步皆是惊喜:万寿宫的木雕、慈云寺的石刻、迎祥寺的香火、教堂里的祷告⋯⋯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弹丸之地,有古老的寺庙、本土的道教、西方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真可谓“一镇四教,各念各的经”,这种四教合一的奇观和对宗教的包容性在全国古镇中亦属罕见。

  看门当上的雕刻,若是莲花形状,这家信奉的是佛教;如若雕着三横六段(即八卦中的“乾坤”二卦),那便是道教信徒。镂空花窗和琉璃青瓦矛盾而又和谐地遥遥相望,道观里的袅袅青烟、基督教堂里虔诚的祷告、每逢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每个周日去天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

  这种文化上的海纳百川与古镇历来五方杂处有着莫大的干系。屯兵带来的文化与本土的布依、苗等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军事与日常生活的交融,宗教上多信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一种圆融的气象,小镇就具有了上善若水的胸怀和气度。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外、东西四教联袂共处,或许是诸神齐佑的缘故,让小镇在600年的岁月洪流中几乎毫发未损。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