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铁路”上的百年小站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孙广勋 字号:【

  初春时节,和谐号列车不时穿越在燕山深处居庸关至八达岭的花海之间,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观赏拍照,一时间,“最美铁路”声名鹊起。不过,在这条“最美铁路”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已经运营100多年、依然屹立在长城脚下的小站——青龙桥火车站。

  百年古色老站

  穿过浓荫蔽日的树林,“青龙桥火车站”6个字赫然在目,字下方仍然镌刻着按照英文发音标注的字母,仿佛让人穿越到100多年以前。始建于1908年的古色小站,坐落在青山和长城怀抱之中。站名是关宪钧在光绪戊申(1908年)秋季题写,现仍留存,汉字从右向左,拉丁字从左向右,中西文化在此留下了碰撞的痕迹。站房目前依然保留修建时的样式,青灰色的古朴外墙、古老的油灯座、百叶窗,仍保留着100多年前的原貌,具有明显的上世纪西洋风格,尤其是墙壁上的两盏壁灯,就像站房的一双眼睛,似乎仍在注视着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候车室,男女宾是分开候车的,现在候车室已经成了一个小型的展览馆,里面挂着老照片,其中詹天佑的精彩文章《告青年工学家》一文被刻在铜板上,与詹天佑亲笔所书的几个大字分挂在两面墙上,格外醒目。从这些古老的照片中,我们可以一窥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火车站。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前进,青龙桥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演进的火车站,它的历史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使用价值。

  青龙桥站分为西站和东站,东站就是原来的老站,目前已经没有列车再停靠了,仅作为上行线折返点,相应的下行线折返点为青龙桥西火车站,现为2台2道,每天有8列由延庆火车站开往北京北火车站的柴油动车组旅游专列在此折返。在站房旁,还有人工转辙器模型,游览者可以尝试操作体验一下,实地感受当年铁路扳道工扳道岔的感觉。青龙桥火车站所在的南口至八达岭段是百年京张铁路保留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离中,分布着南口、东园、居庸关、三堡、青龙桥5座老车站,青龙桥站是目前保护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因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青龙桥站,2008年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

  立身站台,抬头一望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山脊上蜿蜒曲折的残长城,恰巧这时候,一列和谐号悠然驶来,在古老长城的映衬下,瞬间给了人们一种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融合的感觉,真是一幅难得的和谐画面啊!如今,青龙桥火车站以古朴的外观、典雅的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为此,车站工作人员特意请人设计制作了青龙桥车站风景纪念戳,免费为爱好者加盖。如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将邮寄封填好回寄地址,并贴好回信邮票后寄至车站,志愿者每月月初定期加盖风景戳,并送至八达岭邮局寄出。

  “人”字形铁路

  与青龙桥火车站同样举世闻名的,当属车站附近的“人”字形铁路了。

  1905年开始修筑的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要知道,京张铁路山高路险,当时修建极为艰难,按当年的计量单位,“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180丈,每40尺即须垫高一尺。”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那么,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先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之”字型(也叫人字型)线路,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用铁轨书写了一个“人”字,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巧妙地攻克了火车翻越崇山峻岭的难题。

  的确,以当时的工程建筑水平,隧洞与“人”字型相结合,那真是把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工程师的心血和工人的汗水铸就了这段铁路。为此,“人字形”铁路还被写入了小学教科书中。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京张人字形铁路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第7批“国保”名单中唯一仍在运营的一段铁路,让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和山窝里的青龙桥车站以及它面前的人字形铁路名气更大了。

  1919年詹天佑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中华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车站右侧立了京张铁路纪念碑及一尊詹天佑全身铜像。铜像的后面是建于1982年的詹天佑与夫人谭菊珍的墓,呈站台状,是由当时的铁道部等单位从北京海淀迁移至此的,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地势偏僻,但是墓碑仍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由此不难体味青龙桥火车站职工对詹天佑先生的崇敬之情。

  车站的“活字典”

  带着我们参观的是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5年。杨存信的父亲曾经也是青龙桥车站的站长,父子俩一共守着青龙桥度过了61个年头,谈起青龙桥火车站,杨站长如数家珍不愧是一部“活字典”。

  比如说,对于被久传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和“詹天佑钩”,杨站长在给我们介绍时就一再叮嘱说,“詹天佑先生的后人跟我说了很多次,人字形铁路和‘詹天佑钩’并不是詹天佑发明的,只能说是詹天佑把当时国外最先进的设计方法首次引入中国,这在当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还有,詹天佑铜像下方镌刻着“詹公天佑之象”,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总有疑问:“‘象’字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像’吧。”起先杨存信自个儿也纳闷儿,为了搞清“像”、“象”之别,他请教了很多学者,从詹天佑嫡孙詹同济先生那里得到答案,原来所用之“象”是代表这尊纪念铜像没有任何艺术加工,以示见象如见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

  还有一些石碑,上面刻着我们不认识的特殊符号,经介绍,才知道石碑上的符号叫“苏州码子”,是中国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当年京张铁路兴建时正是用“苏州码子”来标注长度和高度,这也正验证了这条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今天,这4块石碑依然安放在青龙桥车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学习观摩。

  看着站台一侧三幢灰色的平房,细细品味青龙桥火车站沧桑记忆,抚摸着候车室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木质结构和设计样式的椅子,想想从当年的蒸汽机车到曾经的内燃机车,再到如今高速动车,一次次的跨越,青龙桥车站正是历史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