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达瓦 渔猎牧耕的契丹遗风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侯朝阳 字号:【

  莫力达瓦是达斡尔语,意为“骑马才能翻越的山”,它拥有“内蒙古东大门”之称,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莫旗绝对是个神奇的地方,素有中国曲棍球之乡、萨满文化之乡、歌舞之乡的称号,当地人更是契丹的后裔⋯⋯这里不仅有远离喧嚣的绝世美景,更有雄奇厚重的历史文化。

  摄影宝地,一路风光一路惊喜

  第一次去莫力达瓦自治旗,是在金秋时节,成熟的庄稼在黑土地上披着金甲,黄灿灿一片。

  莫力达瓦自治旗归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莫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我抵达的时候已是红霞满天,眼前的一切都在夕阳余晖中熠熠发光。我伫立在嫩江边,新奇的目光掠过舒缓流淌的江面,漫过一望无际的沃野良田,美妙而悠远的感觉在心头慢慢升腾⋯⋯

  说到呼伦贝尔,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里遍地是草原。而莫旗展现给我的,绝非草原的模样,这里森林遍布,丘陵起伏,天蓝云白,似一幅风景壮丽的油画。耕地蔓延上了山坡,坡顶的橡树林就像一块块红色的地毯。

  莫旗有着“大豆之乡”“歌舞之乡”等别称。由于适逢丰收季节,路边无际的大豆地里到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联合收割机隆隆作业,掀起团团烟尘,在阳光的映衬下丰收的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烈。一堆堆收割的大豆杆排列得很有韵律,就像“小花布”一样具有图案的美感⋯⋯

  “昆米勒”,这种被达斡尔人民视为救命菜的柳蒿芽,长相特别普通,若不注意很容易与羊胡子草混淆。细嫩的叶子,柔弱的枝身,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随意到原野上走一趟,几对北归的燕子衔泥的空档,一顿清香淡苦的柳蒿芽菜汤便有了着落。翠绿翠绿的汤喝下去,滑嫩中带着淡淡的苦味,涤荡着现代人油腻的肠胃,让人顿感一身清爽。

  每一年,莫旗的腾克镇都会举办“昆米勒”节。幸运的是,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节日。那天,达斡尔族村民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而曲棍球、摔跤比赛等活动,更是让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昆米勒”节当天,阴云密布,还不时下点小雨,原以为天气会一直阴霾下去,于是我放心地吃着饭喝着小酒,可正在醉意朦胧时,猛一抬头,发现窗外的砖房通红通红的,“晚霞!”我大喊一声,抓起相机和三脚架就冲出了屋外。

  我下意识地往水库边跑,穿过泥泞的黑土地,深一脚浅一脚,还不时地停下来拍几张,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霞光。此刻,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变幻莫测的天空,忽而彩云飞散,忽而阳光穿过云层金光四射。捕鱼的小船悠悠荡荡地从远处划来,船桨点破了如镜的水面,留下长长的浪痕,一首模仿划桨音律的古琴曲《欸乃》,在我心中飘荡起来⋯⋯

  异族风情,冰钓节与曲棍球

  第二次去莫旗是在隆冬时节。我一直不敢在寒冷的冬天去东北,因为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回是受邀参加冰钓节,于是鼓足勇气开始了临行前的置办,买了羽绒衣裤、绒帽、棉靴、棉手套,还有热贴,打扮起来很有点《林海雪原》里“小常宝”的味道。

  达斡尔冰钓活动历史悠久,为了开发旅游,当地政府举办了冰钓节,在尼尔基水库的冰面上盖起了冰砖小屋,中间凿了大大的冰洞,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钓鱼爱好者。他们在冰上凿了几个冰窟窿,穿上渔网和鱼线就开始钓鱼,钓上来的有鲶鱼、草鱼、鲤鱼等。冰钓节上,还有达斡尔村民、乌兰牧骑演员载歌载舞。男人们结实的身影、模仿打猎的舞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骑着高马的达斡尔族祖先的英姿。

  顶着让人睁不开眼的白毛风,我们深入一个个小村庄,虽然没有雪乡的景色那么具有童话世界般的甜美,但是朴实的雪屋、羊圈、牛栏、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一切都给人亲切的感觉。

  莫旗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牛、羊、狗就是他们最好的玩伴。我拍摄得最多的孩子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她家有达斡尔族传统的“介”字形草房。渐渐熟络起来后,她还为我唱了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的“扎恩达勒”(民歌),曲调绵长而高亢,听得人如痴如醉:

  百年前定居在有冰的地方

  稷子米饭鲫鱼汤

  是我们古老的食粮

  草原上奔跑着牛羊⋯⋯

  有趣的是,达斡尔族人还和曲棍球有着不解之缘,莫旗更是中国曲棍球之乡。我国有关曲棍球运动的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当时叫 “步打球”。到了宋、辽之际,曲棍球运动开始在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中盛行,此时的曲棍球运动与现代的更为形似,《辽史》中则称之为“击鞠”。

  随着历史的变迁,此项运动后来在其他各民族中逐渐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下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达斡尔族人称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为“贝阔”,打贝阔是达斡尔族男子必备的本领。每当春播歇晌,达斡尔族人便就地取材,用木棍将一个马粪蛋当作曲棍球拨来拨去。每逢重大节日,民间的贝阔比赛更是热火朝天,各个达斡尔族的“莫昆”(部落)都要选派曲棍球高手进行比赛。所以,便有了“一支达斡尔半支国家队“的说法。

  曲棍球也与达斡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姑娘出嫁时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2006年,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运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拜雄鹰的英雄民族

  达斡尔族是契丹贵族的后裔。战败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居至此,逐渐繁衍壮大。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大约为13万人,因其人数较少,被称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

  世代狩猎的达斡尔人,从16世纪开始一边狩猎,一边进行农耕,跨入了封建宗法社会。达斡尔人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文字,一直以来,都是学习满文或是蒙文进行民族的文字记载。

  萨满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莫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9公里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内,是中国最大的一所萨满文化博物馆。莫力达瓦也被称为中国萨满之乡,博物馆里详尽介绍了萨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离开博物馆,我们一行人来到“雅克萨城”。这是莫旗政府根据历史记载建设的微缩景观。历史上的雅克萨位于黑龙江中游左岸,与额木尔河口隔江相望,是明末清初时期,世居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的著名城砦。自古以来,达斡尔人民在这片美丽丰饶之地,过着渔猎牧耕的自然生活。

  我登上“雅克萨”城楼,苍翠的高山上,镶嵌着一个巨大的车轮,它金光闪闪,熠熠生辉,仿佛天上掉下来一个宝贝金轮,落在了一块大翡翠上。当地导游说,这是达斡尔车的大轱辘,是他们祖先的一项发明创造,是达斡尔人智慧的产物。当年,达斡尔人赶着大轱辘车,从黑龙江流域迁徙到这里。他们当中一定有远见卓识者。这里是平原与山地交界处,有山不险峻,有水不湍急,虽是一片荒原,却是未经开垦的黑黝黝的处女地。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沃,可渔猎,宜牧耕。于是,勤劳智慧的达斡尔人把这里建成了美丽的新家园。

  达斡尔民族的标志是鹰。展翅翱翔的雄鹰,代表了达斡尔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和无畏的性格。而鹰猎也是达斡尔人一种非常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进行。届时达斡尔族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鸡、野兔等小型禽鸟动物后,猎人便令猎鹰迅速出击,准确而有效。鹰猎的收获量虽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趣味的体育娱乐活动,因而深受达斡尔族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也成为达斡尔族猎人的骄傲与自豪。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