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流浪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垃圾分类,是新时期的文明窗口,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在北京市怀柔区,不同的镇乡街道、社区农村,也纷纷探索出了倡导垃圾分类的高招儿、妙招儿,在种种好做法的推动下,垃圾分类渐成人们自觉,渐成怀柔居民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

  一辆车改变一种生活习惯

  如今,在怀柔区庙城镇的18个村,垃圾有专人收、有专车收。2018年8月开始,庙城镇140辆垃圾分类车上岗,每天转村入户,在收集垃圾的同时促进分类习惯的养成。

  说起垃圾分类车,该镇环境办负责人王绍海挺自豪:“这车就是我改的。”原来,如今的垃圾分类车,之前是各村用来收集垃圾的普通车。车后面只有一个大箱子,垃圾只能全往一处放。近两年,怀柔区大力倡导垃圾分类,2018年初,王绍海也就此打起了改装垃圾车的主意。他把垃圾车后面的箱子隔为两部分,后面又加装了一个架子,放进两个垃圾桶。改造之后的垃圾车共有三处存放空间,第一处放生活垃圾,第二处放建筑垃圾,最后面的两个桶里放厨余垃圾。

  8个月后,140辆改造好的垃圾分类车正式上岗,18个村的保洁员人手一辆,按照所包户,每天到分管户家收集垃圾,指导各户做好分类。王绍海说:“垃圾分类车走村串户近两个月了,明显感觉村民的分类意识在提高。以前,一个大袋子什么垃圾都装,现如今,垃圾袋多了,分得也细了。”为了进一步倡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垃圾分类车还贴上了车贴,介绍相关知识。

  去年,庙城镇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以垃圾分类车为载体,实现了源头分类、专人收集、专车运输分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目前,全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日渐完善。在此基础上,镇里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监管垃圾分类实施不到位、清运不彻底、处置不及时等问题,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垃圾分类落实到位。

  垃圾桶也能萌萌哒

  走在怀柔区雁栖镇各村的大街小巷,人们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置了一个精致的分类垃圾箱,里面装着不同的垃圾桶,上面还有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画。为此,雁栖镇新制作安装了近2000个分类垃圾桶,为深山区7个村发放1104个,浅山区带有民宿旅游5个村发放800个。

  雁栖镇共有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分为深山、浅山及平原三个类别,针对不同情况,镇环境主管领导进行了前期调研,根据使用需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分类垃圾桶箱。平原、浅山区设计了与村庄建筑风格配套的木制外型分类垃圾桶,深山地区则使用不锈钢作为主体材料,分别装有灰土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桶。

  村民根据垃圾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分类垃圾桶装满后,倒入村级分类垃圾桶内,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平原每天一次、山区每两天一次的频率回收。下一步,雁栖镇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力争形成“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给垃圾桶续命

  垃圾桶打补丁接茬用。怀柔泉河二区,垃圾桶挺节俭,打上铁皮补丁照用,干这事的就是64岁的垃圾分类员李士明。3年来,他给50多个垃圾桶打过补丁。平均使用寿命一年多的垃圾桶,经他手,再用一两年不成问题。

  和许多人一样,李士明从单位退下来以后,和老伴在家安享晚年。3年前,社区招聘垃圾分类员,老李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听这消息,就报了名。正式上岗后,他的生活也就此和垃圾桶打上了交道。

  每天上午七点半到八点半,下午五点到六点,和社区其他13位垃圾分类员一样,李士明雷打不动,准时到自己负责的点位,分拣垃圾、擦拭桶身、打扫周边卫生⋯⋯干着干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今的分类垃圾桶大多是塑料材质,风吹雨打加上磕碰,很容易坏,少个轱辘、掉个桶盖的事也时常发生,旧的用不了了,虽说社区会定期换新的,可在新旧垃圾桶交替期间,确实带来了不便。

  李士明这代人,打苦日子过来,家里旧东西舍不得扔,修修补补接茬用已成习惯。看着稍微有些残缺的垃圾桶,李士明上了心,“不如试着修修。”说干就干。上班时会的修补手艺,全都派上了用场,这些年攒下来的手钻、搅模机、铆钉也都有了用武之地。这还不算,他还盯上了即将淘汰的旧桶。“有的垃圾桶,虽然桶身坏了,但是轱辘都能用,我就把这些个零件都收了起来,保不准就能用上。”打这以后,李士明干完了日常工作之后,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垃圾桶打补丁,一干就是3年,现在,他负责的5个分类垃圾桶里,有3个都打着补丁,修补后用了4个多月照样结实。

  社区里其他垃圾分类员,干完了活,换上衣服,聊天打牌挺惬意,一开始,看着李士明给垃圾桶打补丁,有人就这么劝:“李师傅,别弄了,反正也得换新的,您费这劲干嘛?”每当这时,李士明总是笑笑,依旧埋头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打补丁的垃圾桶比新的都结实,还省得新桶没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垃圾放不下,再一个,也节约了资源不是。”李士明说。

  3年的坚持,李士明在社区有了“名气”。曾经劝他的人,观念也随之转变,垃圾桶坏了,最先想到的就是找李师傅。“李师傅,我这垃圾桶少了个轱辘,您还有富余的没?给咱换一个。”“老李,还有罐头皮吗?这垃圾桶少一块,您给补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