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清漳河,凤鸣娲皇宫。索堡三阁楼,道合天下通。”这首诗说的正是河北涉县索堡村清末古建、晋商票号“乔家楼”。
“乔家楼”历史变迁
索堡村位于涉县城西北20多华里处。村东南3华里处的中皇山上,是有“活楼”“吊庙”之称的娲皇宫。村西,一条蜿蜒曲折的清漳河流淌而过,滋养着两岸草木生灵,也给村子增添了许多灵气。
历史上,索堡是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官商士农、贩夫走卒、九流三教,每日从此经过的人,络绎不绝。发展到清末,已是一个人口聚集、繁华热闹的重要集镇。鼎盛时期,镇上开设的货栈、票号、粮店、布店、当铺、饭铺等店面达200多家。
因索堡地理位置显要,商业辐射两省,山西祁县巨商乔氏家族,便在索堡村买下一块地皮,建了一座“票号”,初名为“德兴恒”。这乔氏家族盛名远扬,四海皆知,其中的一位“掌门人”乔致庸,便是清代一位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在乔致庸的苦心经营下,乔家生意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开设的票号、钱庄、当铺、粮店达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乔致庸也被人称为“亮财主”。
房屋建造时,是依当时钱庄和当铺的建筑样式和格局设计的。其中一座“碉楼”状主楼最高,为三层,整体基宽墙厚,其外墙厚达一米多。进出这座“碉楼”的屋门有些窄小。进入一楼房内,紧靠右侧外墙建的上下楼石梯,双墙封闭,阶高梯窄,仅能容一人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二楼再登上三楼顶上,索堡周围远近情形可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如此设计,也是为了防范外匪盗寇袭扰。其他建筑则为北方常见普通民房。
票号碉楼高大突兀,也是全村最高建筑,被人称为“乔家楼”“三阁楼”。“三阁楼”慢慢地也成了“德兴恒”票号建筑群的代称。
“德兴恒”开张后,乔家生意起初还可以,但是时日一长,因市场变化,管理不善,生意便出现亏损。乔家人无意再经营下去,恰好山西黎城县东鹿头村(现属涉县)一个姓江的大财主愿意接手,便将“票号”所有房屋转卖给了他。江家派人到索堡,经营粮食、放贷等业务,生意日渐兴隆,获利颇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处兵荒马乱,涉县、黎城等地的很多店铺纷纷关门,索堡经济也跟着衰落下去。国民党军队撤退至涉县、黎城时,一些兵匪趁机抢劫、绑架、勒索,损人利己。江家因是大户,也被匪兵盯上,家中三人被绑架。为了赎人,江家不得不按照对方要求,拿出赎金12000块大洋。此后,日寇进攻和“扫荡”太行山,江家财产损失惨重,家族由盛转衰,一落千丈。
新中国成立后,“三阁楼”的房屋分给涉县供销社使用。20世纪80年代,因缺少文物保护意识,部分房屋被拆除、改建,有的房屋也让给索堡村民居住。到九十年代,这座建筑群仅剩下“三阁楼”所在的院落。
因长年风雨侵蚀,无人维修,“三阁楼”和左右两侧偏房的墙体,多处出现裂缝,部分坍塌。
2015年,为保护“三阁楼”这座珍贵的历史文物,恢复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旧址原貌,当地税务部门多方协调、沟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对“三阁楼”院落进行修复,并向社会征集文物、史料,在“三阁楼”内建立了晋冀鲁豫边区税收陈列馆。陈列馆于2016年4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昔日的晋商票号,历经百年沧桑,变迁更迭,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集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研究、税法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宣教基地。
税收陈列馆
走进这里的税收陈列馆,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板,可以想象得到抗战时期,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在这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景,进一步了解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发展历史。
一楼展厅主题为“抗日办公场景还原”和“太行交通图邮展”,以旧桌椅、文件柜、油灯、账册等物品,还原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介绍太行区交通、邮政事业发展历程。
二楼展厅主题为“机构沿革”“税制建设”,分为抗战爆发、发轫太行、创设税局、税政统一、税贸合并、税银合并、税银分开、税贸分开、华北税务总局建立、入驻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税务总局成立、废除苛捐杂税、筹粮筹款就地取给、合理负担、统一累进税、出入境货物税、烟酒产税、营业税、印花税、薪给工资所得税、农业所得税、牲口税、田房契税、统一全国税政等版块。从中可以详细而具体地了解到抗战时期税务机构成立背景、沿革、征收的税种等情形。
三楼展厅主题为“征收管理”“峥嵘岁月”,分为征款与征实相结合、建立预算制度、会计制度、金库制度、监委制度、实行民主评议、开展土地清丈、开展税法宣传活动、保障供给、艰苦磨砺、学习整风、掌握物资发展生产、烽火税人、英烈永存等版块,非常全面地介绍了抗日烽火年代的各项财经制度、税收使用,以及边区重要财经人物事迹。
革命历史记忆
“三阁楼”历史文化厚重,承载了清末以来很多历史记忆。
1938年6月底,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团部移驻索堡,借住在“三阁楼”里,暗中在索堡村秘密发展共产党员,成立索堡党支部。随后,在工作团的直接支持下,索堡党支部领导群众开展了三次斗争。
1938年8月,索堡党支部决定组织群众向6户财主家借粮,并把这些粮食分给了村中80多个生活困难的贫苦农民。1939年9月,索堡党支部又组织农会开展反贪污斗争,主要是针对国民党筹办粮款的“支应局”开展的。随后,这些粮款被用于自卫队打刀、修土炮、缝大衣及党员受训等事项。1939年10月份,在工作团的支持下,索堡党支部又开展了反摊派斗争,提出了“保分三等,户分七级”,按等级摊派的办法,而不是不论土地好坏的平均摊派法。
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边区工商管理总局、税务总局等机关在北平、天津、安阳、新乡、邯郸等敌占城市、重镇,秘密设立地下商业网点,为根据地筹集资金、采购物资,收集经济情报。
1943年,因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遭受严重旱灾、蝗灾等,加上敌人“扫荡”更加残酷,封锁更加严密,根据地的军民面临抗战以来最大生存危机。远在江南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闻知太行山军民困境,主动给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报,提出可以援助一部分物款。彭德怀将接收任务交给了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局长王兴让。
王兴让坐镇“三阁楼”,周密谋划,精心部署,千里指挥。他派人赴上海、青岛等地潜伏,并调动敌占区、根据地边沿众多地下商业工作者配合,采取钱转成货、货转成钱的方式,将新四军援助的大批款项、物资接到太行山。据当时统计,以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储备券算,调款总额共计3716.45万元,其中1800万元左右留在太行山,其余转交到延安中央。千里大调款也成为彪炳青史、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抗日传奇。
文化挖掘
为充分挖掘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税务总局历史,有关部门积极搜集、整理“三阁楼”历史资料,组织拍摄了《税出太行——新中国税收从这里走来》电视纪录片,排演了情景剧《烽火岁月时那些税事儿》等舞台剧。而以“三阁楼”历史资料为题材,创作的抗日纪实文学《抗日财经暗战传奇》、长篇抗战小说《谍神狼影》等作品,也在网上传播。
“三阁楼”如同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吸引着全国游客源源不断地前来参观学习,也等待着更多人前来“寻宝”“拾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