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津口 迷人的赫哲族渔乡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韩加君 字号:【

  站在钓鱼台上,脚下是黑龙江飞卷的波涛,北望是俄罗斯恬静的乡村,耳畔不时有赫哲人动听的渔歌飘荡⋯⋯

  此钓鱼台非彼钓鱼台。我这里所赞美的钓鱼台,是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标志,每每有中外宾朋抵达渔乡,渔乡的赫哲人都会带着人们登顶街津山,然后介绍街津山的来龙去脉,只听得宾朋们心旌摇动,流连忘返⋯⋯

  街津口赫哲族渔乡,这个位于黑龙江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缠绕着赫哲人欢快的笑声。自古以来以捕鱼狩猎为生赫哲人,如今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超越自我的发展路径,这就是走出茂密的山林和浩荡的大江,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发展民营经济,从事边境贸易,勤劳向上的赫哲人从此收获了新生活的五彩斑斓和水色云天。昔日沉寂边远的渔乡,如今繁荣兴旺,成为一片发展和旅游的热土,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的步履,人们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追寻着赫哲人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千里万里地来此寻觅,醉倒在赫哲人营造出的浓烈乡情和酒香里。

  在共和国56个民族中,赫哲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000多人,同鄂伦春族、门巴族等民族一起被称之为我国的“六小”民族。然而,小有小的特点,小有小的优势,赫哲族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呢!

  先说赫哲族的名人吧,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作者乌白辛是赫哲人;著名歌手韩庚也是赫哲人,韩庚曾被KBS(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评为最受欢迎的外国人;著名书法家哈普都·隽明也是赫哲族,其书法作品朴拙苍古、严整端凝。再说赫哲族的歌,著名歌唱家郭颂唱的《乌苏里船歌》,就是以赫哲族人集聚的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的人文风情为背景创作的。这首歌穿越时空,在共和国的大地上传扬。至于赫哲族的文化,那可像天上的星河,璀璨而多彩,赫哲族的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赫哲人的饮食文化“刹生鱼”,赫哲族的穿戴文化“鱼皮衣”⋯⋯赫哲族可以向世界展示的,还有渔猎文化、婚庆文化,赫哲人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着共和国的文化宝库。

  “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其含义表明了该民族一直在黑龙江下的游、祖国东部边陲生活的史实。

  有史以来,赫哲人便居住生活在三江流域。所谓的“三江”,就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流淌着富饶和美丽。由于临江而居,赫哲族在历史上有着“鱼皮部落”之称,1949年前,赫哲人穿着的衣服多用鱼兽皮制成。鱼皮衣服,多用鲟、大马哈、胖头等鱼的鱼皮制成。在与自然相伴共生的历史岁月中,赫哲人将鱼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了极致,他们制作的鱼皮衣具有美观、结实的特点,而且鱼皮服饰轻便,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不硬化,尤其在冰上捕鱼时不沾水结冰。赫哲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建国前的赫哲人生活和生产充满了悲壮,然而,他们用生命同艰辛抗争,书写着民族的进步和文明。1949年后,赫哲人迎来了民族的真正的兴盛。他们走出地窨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同江市八岔赫哲乡的渔民,20世纪80年代中叶便住进了二层楼房。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赫哲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从渔乡走进大学的赫哲人不胜枚举。

  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个被称之为赫哲族“第一教育家庭”的人家,男家长精悍高挑,叫尤玉镯;女家长秀美善良叫毕桂英。1959年,尤玉镯初中毕业在家乡街津口执起教鞭,结束了赫哲族没有本民族教师的历史。1962年,毕桂英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来到街津口小学任教。40余年过去了,夫妇俩培养出了30多名大学生、60多名中专生,带出了一个教育世家。如今,老尤夫妇加上五个子女的家庭共计18口人,其中当教师的有10人。这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因为出了历史上第一位赫哲族教师、第一位赫哲族女教师、第一位赫哲族校长、赫哲族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而载入史册。

  赫哲族的生活因为三江的滋润美好富裕,就像《乌苏里船歌》唱的那样——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赫哲人的捕鱼图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年谷雨时节,黑龙江在经历了长长的冰封千里之后开江跑冰排,冰排撞击声犹如捕鱼的春汛,许多赫哲人驾着捕鱼船顶着早春的寒风下江捕鱼。开江鱼味道鲜美,鲤鱼、白鱼每公斤能够卖到120多元。赫哲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是他们的性格,他们不畏春寒,在大江上忙碌着,靠着捕鱼,许多赫哲人的日子殷实起来。

  为了给三江里的各类游鱼以休养生息,每到休渔期,赫哲人都会在将渔船停靠在滩地,收拾渔网,更多的赫哲人学习文化知识,江畔一片和谐宁静。在三江里,最为贵重的鱼就要数鲟鳇鱼了,鲟鳇鱼是鲟鱼和鳇鱼的统称。鳇鱼是旧时皇帝起的名字,这种鱼个头大,鱼肉鲜美,尤其是鳇鱼籽,营养价值高,是国宴上品。如今,一旦在黑龙江或者乌苏里江中捕到一条三四百斤重的雌鳇鱼,那么收入就会超过七八万元,但是,这种机会很少了,因为江里的鲟鳇鱼越来越罕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年休渔期人们都会向三江流域投放鲟鳇鱼苗,时间会让这些鱼儿长大的。

  赫哲人最喜爱的季节就是每年的十月,这是赫哲人捕鱼收获的季节,被赫哲人称为“渔期”。从鞑靼海峡逆水而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产卵的大马哈鱼让赫哲族渔人喜不自禁,他们在江里放下长长的渔网,捕捞着大自然的馈赠,捕捞着欢欣幸福。每当夕阳沉入江中的晚上,捕鱼的马嘟噜在江水的承载下飘摇,渔民愉快的歌声伴着船桨摇动,那种旋律让人心醉。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用歌声和舞蹈装点生活,他们在黑龙江边的网滩上燃起起篝火,篝火上支着铁锅,锅里飘着诱人的芳香——这芳香是锅里江水炖着的江鱼散发的。赫哲人围在熊熊的篝火旁边,一面饮酒一面放歌:“啊啦赫、赫赫呢娜!啊啦、赫赫呢娜,黑龙江水浪打浪,浪花里飞出那尼傲的歌,歌声绕着渔船儿飞,赫哲人的生活比大江长。”这美妙的歌声,让黑龙江水动容。

  赫哲族还是个古老的跨境民族呢,在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沿岸生活着一个叫那乃族的民族,这个民族和赫哲族同根同种,至于这个民族为何一分为二?就需要历史去解读并给予答案了。现在,两国之间的那乃族和赫哲人来往密切,关系友好,有不少友谊的故事流传。

  如今的赫哲人,许多人走下了捕鱼船,有的发展服务业、有的从事民族文化传播。随着街津口、八岔、四排三个赫哲族乡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三江流域观光旅游。赫哲人的生活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巧打旅游牌,做足传统文化的文章,开发桦皮画、制作鱼皮衣,这些民族特色浓郁的产品深受青睐,于是,国内的游客纷至沓来,国外的游客比肩接踵。人们来赫哲族渔乡听渔歌、品江鱼、赏异域风光,醉倒在赫哲人的热情友善之中,上一顿的酒劲还没解,这一顿的好酒又摆上了桌,自然,有烤塔拉哈和刹生鱼相伴还有动听的伊玛堪⋯⋯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