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 清雅千年的“隐世古镇”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磊 字号:【

  “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水声涓涓”。苏州的黎里是一座千年古镇,唐末名为梨花村。一座座小桥流水、一栋栋明清古建、一条条深巷幽弄、一段段名人逸事⋯⋯都像是被镌刻在黎里时光里的故事,耐人寻味、温暖时光。

  左周庄,右同里,中间是黎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

  ⋯⋯

  2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梨花开满了江南,诗人袁枚来到小镇,吟出了这首《黎里行》。才子的诗兴,虽没能让黎里与相距不远的同里古镇一样声名鹊起,但却给小镇留下了难得的宁静与超脱。千百年来,犹如避世桃源的黎里,安然如镇中的太浦河,干干净净,波澜不惊。

  车过运河上的黎里大桥后1公里,左转停车场,出来就是老街的西入口。从停车场南门出来,顺着木质指示牌一拐,刚看见第一条古色古香的弄堂,众人便恋恋不已,要知道这里有各式弄堂超过百条!

  吴头越尾的黎里,地处吴江东南,距苏州市区40公里。唐末名梨花村,宋朝为大集市,明朝为大镇,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的典型江南古镇。黎里与吴江同里、湖州织里、常熟古里并称“江南四里”。

  黎里是养眼的,它宛若一幅宁静淡远的画卷,清幽而寂静。无论是古朴的石桥,沧桑的老宅,绵延的廊棚,还是精致的端本园,哪怕只是幽深弄堂里的那一抹顽强的绿,每一幕都让人不禁驻足,想要举起相机记录下来。

  河在水乡泽国的吴江本不算稀罕,但黎里却在大同中保留着小异。与江南多数小镇蜿蜒的水系不同,黎里中央的太浦河是直的,直溜溜由西而东把古镇隔成两半。河长三里,但站在任何一座桥上却总望不到尽头。大约因为太浦河东接“吴越巨浸”汾湖,西连京杭大运河,小河也因两头的浩瀚有了泱泱之气。

  河两岸相伴的老街有廊檐,有窄巷。老街一幢挨一幢的旧房下店上居,风雨廊下开了些杂货铺、小吃店、理发店,深深的店堂却是透着幽然。

  因为太浦河,黎里的两岸便需靠桥沟通,所以这儿的桥比较多。桥有花岗石垒的,也有青石砌的,应着青龙、迎祥、梯云、进登、清风等桥名,富于变幻。黎里各式各样的桥最多时有80多座,上可追溯千年,留存至今的古桥也有十余座。道南桥是古镇最高的一座桥,建于康熙年间,目光穿越桥洞远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一幅水乡风情画。

  弄堂与缆石,皆为“江南之最”

  黎里古镇一大特色景观,就是弄堂多,数量堪称江南之最。黎里弄堂很深,最深的有9进大院。黎里弄堂很窄,最窄的0.7米;最宽的 1.6米。黎里弄堂很长,超过100米的有11条,最短的也在50米以上。

  弄堂是黎里百姓生活起居的空间,也是重要通道,夏可躲雨,冬可避雪。还有个作用就是防御严密,护卫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倘若你仔细观察黎里的弄堂,会发现地势都是逐步增高,这也称为“步步高”,一方面固然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有祥瑞美好寓意。另一方面,是泄水的需要。

  在黎里的115条弄堂中,其中明弄堂25条,暗弄堂90条。时光再往前推一推,晚清与民国年间则更多。类型也多,有明弄,有暗弄,有明暗并排的三岔弄,有水弄,有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有两弄紧依的鸳鸯弄,有直插郊外的通风弄,还有弄内生弄的母子弄等。

  黎里弄堂大都以姓氏命名,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弄堂:周家有周赐福弄,陈家有陈家湾堂弄,李家有李厅弄,陆家有陆家弄⋯⋯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如今的黎里人,大多也都是这些姓氏的后人。

  一座座幽深弄堂,一段段斑驳墙沿,漫步其中,依旧能寻到那份既轻浅又深沉的回忆,有悠远的过去,有刚刚翻页的昨天。

  弄堂里的老宅多为明清建筑,虽斑驳破损,却清晰地记载着古镇的历史,默默地佐证着无数让人心动的故事。这些不起眼的深巷老宅之中,曾经走出许多历史大人物:孙中山秘书——蔡寅和柳亚子;宋庆龄秘书——柳无垢等。

  除了桥和弄,黎里的缆船石数量也属江南水乡之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粜米卖柴、迎来送往仍用大船小舟,河道也有百舸争流的繁华。因为航运的发达,太浦河很早就修筑了整齐的条石驳岸,每隔三五步更设有缆船石,好似北方的拴马桩,上面拴缆绳的洞被称为象鼻眼。

  最早的象鼻眼不过取其实用,不加雕饰,久而久之才体现了主人的心思,象鼻、犀角、如意、笔锭、芭蕉⋯⋯几百年,老屋拆了,主人换了,缆船石依旧。今有好事人,沿驳岸细细点数,没想竟数出252个美丽完整的缆船石,不起眼的象鼻眼成了千年水乡泽国的标识。如今河边的曲曲栏杆,依依垂柳,隐隐飞桥,处处缆石,都成了令游客驻足的风物。

  一路古迹遍布,一路美食飘香

  位于镇中心的迎恩坊,是纪念南宋理宗朝状元魏汝贤而建立的。迎恩坊后面的一座宏伟建筑,名曰黎川苑。“黎川”是黎里的别称,“苑”是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就是黎里古镇展示中心。展厅面积1049平方米,由前庭、故影厅、繁华厅、风雅厅、市井风情区、漫游厅和新颜厅等部分组成,在此可以全面了解黎里的前世今生。展示中心大门两边的正方形砖雕图案,融汇了著名的“吴山耸翠、黎水澄清、拙庵故居、登瀛遗迹、岳宫旛影、禊湖夜月、月湾渔舍、罗汉钟声”黎川八景。

  到黎里,还要去褉湖道院,它隐在湖中,禅意十足,景色极美。鹤渚也是不可错过的地方,它在黎里镇东南。这里河港交错,岸柳农舍,有自然之美。晚上渔火点点,俨如“水上渔村”。渔民中不少会唱渔歌者,往往你唱我和,此起彼落,故有“鹤渚渔歌”之称。

  人文荟萃,是黎里又一大特色。这里不仅出过状元,还走出进士26人,举人61人,贡生43人,秀才无数。如清代官员周元理,抗击沙俄的张曜,以诗文书画著称的徐达源、吴琼仙夫妇,近代柳亚子,当代影星殷明珠,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等。

  柳亚子旧居,位于老街上岸中心街75号,朝南面河。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目前开放供游客免费参观。柳亚子, 12岁便曾在此后面的书斋 “磨剑室” 中写出《上清帝光绪万言书》,17岁时成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一生以诗文作武器、追随进步。他加入同盟会,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黎里街边的商铺,既没有工艺品,也没有纪念品,唯有原汁原味的小吃。古镇有三宝:王记辣脚、阿王套肠、冯记油墩。走进老街,就能闻到各种美味:香脆糯软的油墩,甜糯焦香的海棠糕,嫩滑无比的套肠,滋味鲜美的多肉馄饨⋯⋯

  黎里油墩是当地著名小吃,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油墩把糯米粉包进馅,揉成圆形,放入油锅炸制而成,相传为乾隆皇帝赐名。通常有豆沙馅、肉馅两种,考究的还在馅中加入猪油、白糖、松子、桂花,味道则更为鲜美。

  黎里辣脚虽名曰辣,却很适合不吃辣的朋友,微酸带甜柔辣。古镇有王记和苏阿大两家正宗,前者是后者徒弟,却青出于蓝。黎里辣脚的味道,融微酸、微辣、微麻、微咸、微甜于一体,五味俱全但每一种味道都十分平和,就像黎里人的性格一样。

  此外,黎里种菱的湖荡比比皆是,每当采菱时节,菱歌此起彼伏,好一道美丽的风景。

  黎里有历史,可她并没有沉醉于史迹中沾沾自喜,而是以朴实而低调的姿态隐匿着。当周围古镇急于展示在世人面前时,她却以自己独有的沉静,在喧嚣尘世庸碌中保持着一份过尽千帆后的难得清雅。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