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秋冬甜蜜记忆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亦静 字号:【

  柿子是秋冬季节深受人们喜欢的水果,甚至今年《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还带火了西安临潼的火晶柿子。实际上,北京传统的磨盘柿子品质也很好,而且种植历史悠久,昌平区十三陵镇,就是北京出产柿子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柿子历史悠久、色泽红润通透、口感上乘,曾是皇家贡品。近些年,由于柿子价格低迷,许多果农放弃种柿子,改种更有经济价值的水果,但柿子依然是秋冬季节里,北京人的一份甜蜜记忆。

  十三陵的两种柿子霜降成熟

  1987年11月2日,现代诗人海子写了一首《昌平的柿子树》,诗中写道:“在镇子边的小村庄/有两棵秋天的柿子树/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秋之树/枝叶稀疏的秋之树”。

  柿子树大概是最能体现秋色的一种树了。每到霜降节气,昌平区的柿子已经挂满枝头,叶片也由绿色逐渐转为橙色,在蓝天的映衬下,柿子显得格外红。等天气再冷一点儿,树叶全部转为橘红色甚至掉落,柿子也就完全成熟可以尽情享用了。

  沿着昌平区十三陵镇里的村间小路行走,时不时就能看到几棵高大的柿子树,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尽管柿子树旁的一些其他树木已经掉了叶子,略显苍凉,但柿子树依然焕发着生机。

  在十三陵镇的景陵村,有一大片柿子园,园中南侧的柿子树成熟了不少,有些已经被村里人采走了,北侧的柿子还稍欠些日子,霜降过后就能完全成熟了。北京燕山硕果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周进良是景陵村人,有着数十年种植柿子的经验,他告诉笔者,十三陵镇的柿子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昌平区传统的大盖柿,也叫作磨盘柿子,还有一种是前些年从陕西引进的品种,名为阳丰甜柿。

  在永陵村,笔者也见到了几棵柿子树,果实饱满,色彩明亮,有些成熟的柿子已经掉在地上。从比较矮的柿子树上挑选一个已经变成橙红色的柿子,轻轻旋转柿子把儿,再用力一拔,柿子就摘下来了,柿子已经比较软,用手一掰,里面橙色的汁水就流了出来,轻轻吸一下,顿感香甜。十三陵镇的柿子一般在霜降成熟,磨盘柿子比较常见,果实大,而阳丰甜柿个头小,没有传统磨盘柿子“腰间”陷下去的一圈“磨盘印”,口味更甜。

  过了霜降节气,剩下的柿子也差不多都熟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收柿子。摘柿子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拿着带钩的长杆子,看准了柿子就往下摘,另一个人拿着一个专门缝制的柿子兜儿在下面接着,再把接过来的柿子放进大袋子里或者筐里。

  曾作为皇家贡品的柿子价格低迷

  据《北京果树志》记载,柿子原产于我国南方,约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汉初成书的《礼记》记载,柿在周代已有栽培,并在重大祭祀礼仪上作为贡品。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软枣杨梅,樱桃蒲绦(葡萄)”的文字记载。

  北京地区开始栽培柿树的年代不详。据考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子,因其“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子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城。

  另据《北京名果》记载:在北京地区,柿树的分布宛如一条金色飘带,缠绕在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山麓地带,北部以长城为界,东部自平谷向西经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丰台等区,直至西南部房山区的张坊、十渡,遍布于山前缓坡。著名品种有房山大峪沟磨盘柿、北车营金灯柿;平谷黄松峪八月黄、乐政务杵头扁;昌平十三陵大盖柿等。

  昌平区种植柿子的历史悠久,传说慈禧尤其喜爱十三陵的柿子,因为这里的柿子色泽红润通透、口感上乘,曾把这里出产的柿子作为供果。如今,昌平还有一些三四百年历史的柿子树。目前十三陵镇里有不少柿子树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栽种的,一般树干直径达30〜40厘米的即为70年以上树龄的老树,直径为20厘米或者更小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栽种的。

  然而,由于近几年柿子价格低迷,十三陵镇的柿子种植户在慢慢减少,“今年柿子价格也就一块多一斤,现在大家都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管理了,好多柿子树都是粗放生长。”

  北京人秋冬的甜蜜回忆

  虽然比起草莓、樱桃等水果,柿子的经济效益确实一般,但柿子却是北京人的一个甜蜜记忆。说起秋冬老百姓喜欢的食品,都是甜蜜的,红彤彤的糖葫芦、香喷喷的糖炒栗子、热气腾腾的烤白薯,还有就是寒冷季节里的一口新鲜柿子。

  柿子的食用方法有几种,可以熟了直接吃,或者是还未全熟时“漤(懒音)”后食用(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缓慢加温催熟),还可将熟的柿子码放于冰箱冷冻室内做成“冻柿子”,还有去皮做带有一层糖霜的柿饼,又软又甜。

  柿子初收上市时,皮厚味涩,需要经人工来“漤”柿子,让柿子不再生涩,变得脆甜。到了霜降节气,柿子已熟透,涩味没有了,而肉质熟烂,成为蜜汁,所以在北京也有把吃柿子称为“喝了蜜”的。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