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橘之忆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何亚兵 字号:【

  是的,我爱吃橘子,尤其爱吃酸涩的青橘。

  从小,我就异乎寻常地喜欢青橘。别人不要说吃多少,偶尔吃一瓣两瓣都觉得难以入口,吃个小半个或许就倒牙了,如果不慎吃多了可能还会反胃吐酸水,但我却若无其事,一次吃个四五斤不在话下。无论买多少青橘回来,如果不加控制的话,用我父亲的形容来说,肯定“狗头挂不住粽子”,是绝对不会过夜的。当然,那时也不可能买多少,只是因为我喜欢才买来一些尝鲜。

  这种习惯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她还怀着我,一次在医院检查回来,一向不怎么喜欢吃酸的母亲,却偏偏想吃酸的。于是,父亲在小镇的路边摊上就买了一点青橘。在那年月,水果算是稀罕物,农村人很少花钱专门去买水果的。乡下迷信常说“酸儿辣女”,但或许也只是巧合,我的出生为这种迷信又添了一个佐证。

  有爱好不可怕,有嗜好就可能被惦记。等我上学时,父亲果然利用青橘做起了文章。在青橘上市的季节里,他买回来藏在我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宣布,如果我想吃橘子的话,是要达到一定条件的。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晚上都要默写课文,要做到一字不错。父亲并不像现今的家长,有着各种各样的资讯,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习,但他本能地想利用我对青橘的喜好,逼着我用心听课和学习。

  于是,在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存留这样的画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和父亲一人坐在大桌的一边,父亲拿着我的课本,然后随便挑选一篇我学过的课文让我默写,我或轻松自信或眉头紧锁地拿着笔在练习本上快速地默写起来。每天晚上的默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也是最为宁静的时光,这时光里熔铸了一个家庭的温馨,更寄托了父母们的期望。只是那时,我更犯愁地是如何一字不错的默写出父亲指定的课文来,然后得到应有的表扬和奖励,吃到那青涩诱人的橘子。于是对于这夜晚的默写时光,我是既紧张又期待。

  其实,默写课文这东西,本身难度并不大,难的是一个字不错。即使是已经背熟了的课文,如果急躁、粗心的话也很容易出错,漏字漏句、别字串行是常有的事情。我那时往往自信的时候多,心里惦念着藏起来的橘子,默写好后就迫不及待递给父亲批改。自然经常被父亲一字一句寻出错来,有时因为写得太快而马虎潦草的字也被父亲圈出来。所以,如果真的需要一字不错才能吃到青橘,那或许大多时候我都难以吃到。但是父亲这时却宽容起来,只要我再默写一遍不出错的话,照旧奖励橘子。于是,我不得不再默写一次。这次,自然细心了起来,也知道写好后检查一遍再交了。

  记得有一次,父亲说出课文的篇目后,我就知道完了,这篇有几个段落怎么也想不起来。果然,我错得特别多,几乎有一段都遗漏了,还有不少不该错的别字,很明显那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放松了。我很沮丧,几乎要流下泪来,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没想到父亲批改完之后,却没有像以往那样严肃,而是说明天晚上再默,然后直接给了我“奖品”,一只又大又青的橘子。剥开橘皮,那浓浓的橘香立马钻进鼻孔里,我放了一瓣到嘴里,这次却酸得我流出了眼泪。或许是出于一种羞愧,从那以后默写,我就很少再出错了。

  上中学时,父亲在院子里栽了几株橘子树。秋天在树根旁边的泥土里埋藏了足够的肥料。几年后,每年九十月份,满树就结满了青橘。或许是父亲照顾得当,我家的青橘总是结得有多又大。父亲总是将最好的摘下来留着,等我放假回来吃。或许是青橘的功劳,我的文科成绩特别是语文非常好,顺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在那个年月,也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了。父亲非常高兴,专门为此而办酒请客。看着父亲忙碌却喜悦的身影,我想起院子里又结满了果实的青橘。

  毕业后,我远离家乡工作,父母虽然不舍却也很支持。无论多忙,无论多远,每年国庆放假我都专程回家,想着家里的柿子红了、 橘子青了,而父母也一天天老了。我曾作过一首《七律•归家》,就是写在这青橘飘香的季节回家探亲的心情,诗前有一个小引:“辛卯年九月,归家途中作。先,母亲告余曰,家中橘犹青,柿已红,正堪摘。”然后正诗写道:“秋风细雨客行路,车吼笛鸣人返时。雁阵悠悠游子意,萍衣荡荡母亲慈。乡音萦耳勿回首,柿艳橘青动旅思。往日归途还记否,草薰声攘影依稀。”诗不甚好,情却极真。

  父亲故去后,我把母亲接到了这个工作了十多年的小城。故乡的老屋只能拜托旁邻的五叔看管。五叔嫌橘树碍事,拿刀砍掉了两株。一次堂兄回去,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我,旧日庭院满是荒草,那枯萎的橘树简直难以入目,在暮霭里似乎与记忆隔了无数光年。我以为这橘树肯定难以存活了。前不久,母亲回故乡看望生病的外婆,回来告诉我,家里的青橘结了,虽不多却个个都挺大的。我听着,却感觉有点酸涩和朦胧,朦胧的眼里现出了父亲在橘树下浇水补肥的身影,酸涩的味道随记忆涌满心腔。

  剥开一只清香扑鼻的青橘,我轻轻将一瓣放入嘴里,那味道一如儿时般酸涩,陌生而又熟悉。熟悉的是那青涩的味道不曾改变,陌生的是那记忆里的美好时光再也难以重现。行走在酸涩而又熟悉的味蕾指引里,总会不禁想念起父亲在橘树旁忙碌的身影,温暖又年青。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