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昀的采访酝酿了一年之久,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他“不务正业”地热衷于素描,而且还运用自己出色的素描技法为很多“三农”一线工作者、农民创作素描画像,在农口单位和京郊一些村子里传为佳话。早在10年前,李昀还在北京市农委工作的时候我就与他相识,他的样子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微胖的身材,笑容可掬的神态,身上依旧保留着那种西北汉子素有的朴实。一幅夹在书柜玻璃门中的蒙娜丽莎画像在李昀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抢眼,那是他的临摹作品,人物面目神态非常传神。就着这幅画,我们自然而然就聊起他画过的那些人物素描作品背后的故事。
李昀至今还记得他在十年前为一位农民创作的画像。这个农民的故事我们杂志曾经也刊登过,就是门头沟区南窖乡水峪村的“豆浆爷爷”——杨万俊。2004年,杨万俊因为在经济普查工作中表现突出,乡政府奖励给他一台豆浆机。之后,杨万俊就每天用豆浆机制作豆浆,义务送到村里孤寡老人和老党员家中。这一送就是10多年,这些年里光豆浆机就用坏了9台。当时还在市农委工作的李昀和相关处室人员去村里考察调研时,听说了杨万俊老人的事迹后都非常感动,他们想为老人做点什么,给钱吗?老人热心为村民办事是为了钱吗?这时李昀想到何不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人画一幅画像,他要用画笔歌颂杨万俊这种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在调研结束回到市里后,他立即为老人画了一幅像,画好后就邮寄回村里。杨万俊收到画后非常激动,专门到村委会给李昀打电话表示感谢。后来听村里人说,那段日子看老爷子走路都比以前精神了一大截。
门头沟马栏村是京西有名的红色村,这里创建了平西抗战根据地。马栏村是李昀在市农委工作时所在处室党支部结对帮扶村,经常性地下村调研帮扶工作让他对这里非常熟悉。2014年,李昀为马栏村和“设计走进美丽乡村”活动搭上了红线。“设计走进美丽乡村”是民盟北京市委与中共北京市农工委于2012年发起的活动,旨在依托“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发挥民盟内外的设计人才资源,通过调研和社会服务,提升京城乡村的环境设计、民居品质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在马栏村设立了分会场,期间举办了名为“乡村设计12间”的展览。为了丰富展览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了感谢设计师们对乡村建设作出的贡献,李昀自发地为参展的12位设计师分别画像,他的这一举动获得了活动主办方以及设计师们由衷的感谢,同时,他的画作也获得专业人士的肯定,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深耕绘画的决心。
2015年11月,按照中央、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北京市选派407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李昀作为其中一员被选派到昌平区八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八家村属于半山区村,全村有600多亩苹果林,由30多户果农承包种植。李昀上任伊始,正赶上全国性苹果销售困难的局面。八家村有20多万斤苹果在库房里待售。当时他把八家苹果的广告打到了朋友圈里。由于服务优质量好,很多朋友同事还成了回头客,他在朋友圈就卖掉了七八万斤苹果,后来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苹果书记”。但李昀内心明白,自己的帮助只能治标,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得让农民自己学会销售。可八家村是个小村子,平时鲜有生人进村,村民很少与外界打交道,更别提让他们自己去销售苹果了。如何转变村民思想,成为他心里一直琢磨的事儿。
刚入村时,为了尽快掌握村里的实情,李昀放弃了休息时间,走遍了八家村3万亩地的角角落落。一年的时间,两双旅游鞋,让他对八家村的历史、资源、民意了如指掌。在此期间,他常常把自己素描、摄影的村景作品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和大伙儿分享。没承想却吸引来了很多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高校写生团体……他们对村里独特的风貌景观赞不绝口。中国摄影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美丽乡村摄影俱乐部高级会员郑永康便是其中一位。在2016年北京市委农工委宣教中心牵头的一次会议上,郑永康与李昀在关于昌平八家村的文化试点村建设项目上“一拍即合”。很快,在郑永康的倡导下,成立了由军休退休干部组成的固定成员15名的八家摄影小分队,他们一次次地策划、组织、参与八家村的个个活动,并用不同视角去记录八家村的大事小情、八家的乡村文化、八家的历史故事,“第一书记”的成长等多面内容。
随之而来的扩散效应也让游客纷至沓来。不断涌入的“外人”打破了这个小村的宁静,同时也打破了村民心中的壁垒。村民们开始注意村内的环境,也悄悄改变着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村民们慢慢开始觉得自己眼里曾经不起眼的村子好像还真得挺不错,说话办事更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村民的思想在慢慢地发生转变。对于这些变化,郑永康颇有感触:“刚开始入村拍摄时,村民看见我们都说,别拍我,别拍我,现在一看到我们来了,都主动邀请我们去自家的果园拍摄。这说明村民充分认识到了我们的宣传对他们的真实帮助,对文化也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其次,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村庄有了更高的认同感。看到我们拍摄的片子摆在益农信息合作社里,会禁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村这么美好。文化立村,文化强村,只有农村这种内生的文化,表达出村民实在的诉求,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才会更有温情,整个村子的凝聚力才会更强。”
这些年来,李昀的工作地点几经变动,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在用画笔描绘“三农”、宣传“三农”。他将个人爱好化为工作手段,不断推动“三农”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果。如今在农林科学院工作的他又有了新的目标,他计划为院里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们创作一批画像,以增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李昀一直谦虚地称自己的素描是野路子,因为之前从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纯属感兴趣,自己就这么摸索着自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李昀一直笔耕不辍,素描的水平更是日益提高。他告诉我,要想画好一幅人像素描最关键的就是人物的眼睛,别看这双眼睛占画面比例不大,但整幅画成功的关键就在它,被画者的性格,画家想要表达的精神理念全都融汇在里面。李昀就是通过他手中的一支小小的画笔,透过一双双“三农”工作者的眼睛,描绘出他们心中那个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