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淌至大山深处的杨头村,被这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囤住,便慢下来不想走了。
一并慢下来的,还有老农,坐在门前绿得流汁的板栗树下,听着半导体学唱机里流淌出来的黄梅腔韵,慢悠悠地捧起茶杯,眯着眼,俯视前方同样绿得流汁、浓得化不开的一坨坨山峦,气定神闲。坐在老农身边的小黄狗,睨视着草丛中翩跹的蝴蝶,眼神里也是气定神闲,云淡风轻。
这里是安徽省桐城市的大西北、桐城小花有机茶的源产地。站在全市最高峰——海拔1057米的大徽尖眺望,眼前尽是重峦叠嶂,深壑相通。陡峭的山体,如蛟龙出洞,如战马奔腾,如波涛汹涌,绵延不绝,向远方薄霭中逶迤而去。把目光稍稍下压,山下的杨头村群峰堆砌,植被葳蕤,苍翠中夹着淡黄的新绿,散布其间的茶园,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大小不一,在山坡上画出绿油油的等高线。灰白色水泥路,如一条长藤,在密林中出没,在群峰间蜿蜒,将一座座瓜纽式的小村庄,连成串,串成沁甜的糖葫芦。
此刻,我跟随杨头村书记王忠平的脚步,在糖葫芦似的村落中行走。
村落依山而建,竖起了三三两两的小洋楼,白墙红瓦蓝窗玻,在绿树掩映中泛着折光。楼前的水泥地坪边缘空地,种植了芍药、百合、牡丹、月季;瓦钵、脸盆、塑料泡沫箱里,栽植了石竹、酢酱草、蒲儿根、格桑花,它们正在张开笑脸,姹紫嫣红的样子,颇有几分热闹。
这里的楼房多为三层,一户一幢,楼顶装有太阳能热水器。走进厚重的大门,地面铺着洁净的瓷砖。沿着大理石楼梯上楼,二楼三楼铺木地板,每层设有卫生间、淋浴间,布置三四间独立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摆放了双人床、衣柜、电脑桌,安装了空调、彩电、无线路由器,床上铺席梦思,太空棉真空被叠放整齐。站在宽敞的窗前,拉开草绿色窗帘,一窗山景如一框生动的油画,挂在墙上。青山入眼,绿树婆娑,鸟鸣林幽,在窗前站久了,如入仙境。
穿过顶层的阁楼,来到100多平方米的露天平台,上面摆了几盆我不知其名的花卉,气定神闲地开着。扶着不锈钢栏杆远眺,近处的山尖被白云衔在嘴里,像吮吸冰淇淋似的,垂下缕缕白汽;远处翠绿色的山坡上,几块斑驳的云影如河流中漂浮的冰块,缓缓移动,山上也是明一块暗一块;更远处的山色融入天边,那儿仿佛散落一摊白砂糖,若隐若现。楼房主人老徐说,那是桐城市区,要是晚上过来,那里灯火璀璨,好似天上跌落的繁星,够你看一宿的。
一句“够你看一宿的”,如一块引力极强的磁石,撩得心里痒痒的。
能想象住在这儿的情景,因为我从朋友圈中,看到文和书院黄院长夫妇夜宿此地时发的动态。夜幕降临,山道上亮起路灯,犹如架设的银桥,沿着崇山峻岭通往天宫;山庄里次第亮起的居家灯火,如萤火虫般闪烁,在树丛中扑朔迷离。走出房间,站在露台上,聆听大山的夜语和草丛的虫吟,仰望夜空,似乎一伸手就能摘下星辰。翌日清晨,站在露台上听第一声鸟语,看蛋黄色的太阳从远山脊上探出笑脸,看重重叠叠的山影由朦胧而清晰,别有一番意趣。黄院长在朋友圈中呼:我来了,你在哪?
于是,我来了,为求证,为发现。
如老徐一样,这个村民组开办民宿的有八九家,它们都取了好听的名字:临峰阁,摘星台,观海轩,听涛居……卧室里全都配有独立卫生间,犹如宾馆。王书记说,这些民宿,茶季免费提供给外来的采茶工居住,茶季结束,就对外营业。双休日,尤其是“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城里游客携家带口地过来,在这里住一阵子,体验山区农村生活,吹吹山风,听听鸟语,闻闻茶香,呼吸清新的空气,让耳根清净清静,简直是“休闲+疗养”式的享受。
我知道,大自然的森林氧吧,有机茶生产基地,屏蔽喧嚣,这些“休闲+疗养”式的享受,自然会吸引游客。就在去年,城里有家网络公司,组织员工到这里旅游,夜宿农家小楼,体验民宿,员工们个个不想走,恨不能把家搬过来。从那以后,他们抽空就过来,走亲戚似的。老徐笑着说,想不到在深山里,也能结远亲哩!
农家小洋楼建在大山深处,花费的建筑成本高。在我的印象中,山越深越穷,但这里的村民好像不差钱,建房财大气粗底气足。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
在杨头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一部杨头茶农自演的微电影《映山红》,帮我揭开了谜底。
黄甲镇杨头村,山高岭大,以前交通不便,除了茶叶,无其他产业,经济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2006年,村民王忠平组织茶农成立首家茶叶合作社,坚持标准生产绿色有机茶,并成功研制出红茶新品种“小花红”,先后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安徽十大品牌名茶、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中国茶叶十大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等荣誉。截至去年底,合作社成员达110户,茶农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带动80名贫困户顺利脱贫。现在,合作社创始人王忠平当选杨头村党支部书记,他再次带领村民开辟新茶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又建设猕猴桃园,发展多种经济。
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引起了社会关注。2019年4月初,央视财经频道节目组来此直播,歌唱家斯兰为“杨头雾里香”形象代言,央视《桐城歌》MTV在这里取景拍摄。有里子,有面子,村民自然有了底气和硬气改善人居环境,自然舍得大手笔投入把家园建成花园。看着曾经贫穷落后之地变成村强民富景美的新农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自豪与阳光,性情也变得优雅,不焦不急,气定神闲。譬如2014年通过合作社带动就已经脱贫的老徐,如今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建起了小洋楼,开展民宿服务,家庭年收入达4.915万元,开始迈向致富路。
分别时,老徐一双大手与我紧握,脸上尽是憨厚的笑容:谢谢啊,谢谢!
我一头雾水:谢谁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