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村名故事
时间: 来源:美好生活-中国农村网 作者:白季寒 字号:【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有着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的名字,涵盖了地理环境的标志,蕴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京郊乡村,地广物博、源远流长,村名的由来已是一部“时间简史”,关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例如昌平龙虎台村,因村子位于高台之上,曾在元代建立行宫,北有虎峪山,西北临关沟,有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顺义北郎中村,瘟疫之时,一位郎中将医病草药倾于村中四眼井内,救得百姓,又因村庄位于顺州西北,得名“北郎中”;门头沟灵水村,古时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丰沛,而得名灵水……从一座建筑到一个传说,村名故事仿佛一部千秋史,等待我们去探秘。本刊从2019年第10期开始将连续报道《京郊村名故事》系列文章,回首旧时光,讲述村庄故事。

  后牛坊村

  后牛坊村位于昌平城区东南13.5公里,距小汤山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后牛坊村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大村,成村于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过去在此地养牛,称牛坊,清代改称后牛坊。临近小汤山的后牛坊,元时实行两京巡幸制度,上都与大都“两都相距不足千里”,沿途驿站分马驿和牛驿。因为当地建有牛驿,于是有了牛坊这个村名 ;清代以后改为后牛坊。元末明初,山西移民进村落户,后牛坊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一个较大的村落。再后来伴随小汤山繁华的历史,后牛坊呈现出一派富庶之象。后牛坊有高、郝、刘、陈四大姓,四大姓都声称自己的祖上来自山西。据说也是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年山西洪洞县闹了旱灾,一位白胡子老人逃荒来到小汤山一带,幸运地被后牛坊人认作同乡热情地留了下来。再后来,那老人有感于乡亲们的患难相助,就在村里传下了一档响当当的花会——那就是 2005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的“花钹大鼓”。

  康陵村

  康陵村位于昌平区十三陵西北部,村民全部居住在古老的康陵监墙内。村中央有一株树龄约千年的银杏树,村口生长着两棵800岁龄的对称古槐树,皆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整个村庄是一座方形的古城堡,现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康陵村村西是明代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康陵,因此村庄得名康陵村。康陵村在十三陵各村中特色鲜明,也许是沾了武宗皇帝英俊潇洒、追求个性的灵气。村子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5%,产业主要以林果为主,尤以生产优质柿子最为著名,年产量达40万公斤。2007年, 康陵村被昌平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民俗旅游村”称号;2009年,荣获“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

  黑龙关村

  黑龙关村地处房山区佛子庄乡西、108国道旁,金代为地名,后成村落。该村四面环山,林水丰茂,大石河横贯村西,村落建筑古韵十足。黑龙关村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末五代,黑龙潭是黑龙关村古老文化的结点。村子北面有一座碧潭,西临大石河水,逞奇于千尺绝崖之下。这个黑龙潭边的古村落,为什么以关为名呢?出村子南口沿着大石河边南行一里,曾有古关,名字就叫黑龙关,是明代关口上的要隘,民国时残关尚存。近年来虽然关隘消失殆尽,关名却由关下的古村承袭下来,关去名存,留下的是一段沧桑的记忆。如今的村子处在山水之间的一小块狭长地带,一条街道从南到北,最宽处不到两丈,两旁无一例外是传统的四合院,一座座四合院宅墙毗连,排列于街道侧,门户隔街相望。村民或倚门而立,或行街串户,道不尽浓浓的山村古韵和质朴亲情。

  石窝村

  房山区大石窝镇石窝村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的黄龙山下,以盛产汉白玉闻名天下。这里的汉白玉温润素雅、光洁如玉,是大理石中的珍品,历来为皇家御用。自隋代以来,由于雕刻石经和皇家建筑开采汉白玉,工匠差役多聚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千年间,房山土著加之天南地北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他们出户而作,入户而息,男婚女嫁,繁衍后代。汉、满、回等民族多姓氏的杂处,乃是汉白玉开采史的写真。明永乐王朝定都北京,自公元 1407年5月,开始大规模地建筑都城和陵寝。都城建设工程从外城、皇城至紫禁城,历时13年之久才完工。修建北京城,需要大量的汉白玉,当年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南京等地招募了大批工匠和差役,从事采石、加工,直到清代仍不断有采石匠人前来服役。汉白玉开采量日益增大,开采地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穴,采石人俗称之为“石窝”。采石工匠、差役数量不断增多,他们需要成年累月地工作在采石工地。于是,这些人在汉白玉开采地点石窝附近定居下来,年来岁往形成村落,因地点在石窝附近,村名也便叫“石窝”。而今石窝村以汉白玉为特色的大理石开采和加工,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发扬光大,形成了开采、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琉璃渠村

  元明清三代的琉璃官窑厂,正坐落于如今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这里原本叫琉璃局,被称作琉璃渠是因清光绪年间治理永定河泛滥,修大灌渠穿村而过得名。琉璃渠村窑火700多年不熄,至今还在生产琉璃产品,其琉璃烧造工艺已经被北京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琉璃渠村西依九龙山,南北均为山坡,村域最高点在西南部的丑儿岭,产有琉璃的原材料——坩子土。据考证,该村落形成的年代在元朝以前。顾名思义,从辽、金到元明清,北京城里那些古建筑上覆盖的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均出于此。村子由于位于永定河出山口,又有京西古道和琉璃制造业的优势,聚集了不少商户,因而有不少可观的大宅子,琉璃渠村至今保存着完好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道路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为主,其间穿插有南北向的巷道 ;民居建筑高度为一层,灰砖灰瓦,保留了传统的形态和尺度。道路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为主,其间穿插有南北向的巷道 ;民居建筑高度为一层,灰砖灰瓦,保留了传统的形态和尺度。

  西胡林村

  西胡林村距门头沟区斋堂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南倚大南梁,北临清水河,地处为清水河、南涧沟长期冲积而成的台地上。西胡林村历史悠久,据说,辽时就称西胡林村。明代时,明成祖朱棣率领大军五征漠北,过门头沟古道,都在此驻跸,这里是御林军的驻地,“有护驾之林”的意思,因而村名又叫“西护林”,明时分东、西二村,该村居西,故名西护林。但后来久而久之,西护林就叫白了,又回到了辽代的“西胡林”。而原来叫“西护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好,皇帝率大军在此驻跸,能够保障生活用度,特别是水源。西胡林北临清水河,南依山坡,处低山河谷地带。有民谣曰:“清水的腿,灵水的嘴,东西胡林长流水。”这里讲得是各村的特点,西胡林的特点就是“长流水”。因为清水河汩汩清水在流经上下清水后潜入地下,东西斋堂村境内河道见不到水。但一进入西胡林境内河道,地下的河水就又冒了出来,水流量大,清澈见底,川流不息,大片土地都可得到自流灌溉,保证粮食的丰收。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